我在微软当“白领\', 微软招聘面试 看重什么? zt



  

      记者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体验测试工作      

  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来说,“微软”是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名字;而对于大学文科毕业的我,计算机技术更是一个陌生而带有几分神秘感的领域。

  北京,冬季早晨,裹挟在拥挤的驶往知春路的地铁车厢人群中,我一直在想:

  作为很多IT人的梦想,微软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微软的魅力何在?除了高薪水、高福利,是否还有其他独具的原因?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微软为何能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

  知春路地铁站。向西几百米,有一座7层高大楼,砖红色,不显眼,但有一种很踏实的质感。

  这就是希格玛大厦——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和其下属的多个研发机构所在地。每天都有上千人在这里进进出出。

  目光所到之处,一群群肩背电脑包、脚步略带匆忙的年轻人正鱼贯步入。其中不乏我们在电视屏幕或者杂志封面上屡见的面孔——行业中的技术“大牛”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级专家。这一切,给初次踏入这所大厦、准备进行体验式报道的我一种无形的压力。

  忐忑之时,一身时尚休闲装的Hanna——负责接待我的微软公关经理何恒颖,按照这里的习惯,我也称她Hanna——笑着从里面迎了出来:“欢迎欢迎,我们微软又多了一位新员工!”

  大厦六层,研发集团总部就设在这里

  走出电梯,视线即刻被立在旁侧的一面红色大鼓所吸引。鼓面上写满了名字,大大小小,文字不同,风格各异,五彩缤纷。

  “2006年新财年年会召开时,每位员工都在鼓面上签下了自己名字。”Hanna说。

  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在鼓面上找一下张亚勤的签名,但是签名众多,布局又繁乱,只能宣告失败。以后的几天里,我又尝试过数次,但遗憾的是,直到“体验”结束,也未能寻得这位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的签名。

  刷卡,进门,穿过走廊。一个敞亮的大厅出现在我的面前。成排的格子间,蓝色隔板,每个格子间的拐角处都摆着一盆绿色植物,横成行,竖成列,整齐划一。

  一眼望去,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电脑超级多,R&D Lab里,显示器和主机成排地站在架子上,简直像一个储藏电脑的仓库。

  这里大多4人共用一个格子间,格子间外侧贴有桌子编号和个人的中英文名字。室内很安静,大家都在对着各自的电脑忙碌着——几乎每人面前,都至少摆着两台显示器,并外加一台笔记本电脑。“两台显示器连接的是一台主机,有关的内容可以在两个显示屏间直接拖动,这样操作时就不用切换屏幕,节约工作时间。”Hanna介绍说。



  

      某微软员工的工作平台——十足像一个电脑展示台。

  我有了自己的“馒头”——

  “馒头”说“Work hard, play harder”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体验之旅。

  一路走过去,墙壁、会议室的门、接待室的沙发、甚至是洗手间的小贴士,红黄绿蓝的微软四基色几乎无处不在,时刻提醒着我——这里,就是微软。

  突然间,一个奇怪的房间名“excel room”跳进眼帘。

  “微软会议室的命名,从产品到四大发明,从风景地名胜到各个行星,甚至是各类动物,每层的命名风格都各不同,考拉、火药、樱花……你都能见得着。”Hanna说。

  衬衫、毛衣、牛仔裤、休闲鞋,甚至还有沙滩鞋,这是此地的寻常打扮。特意穿了一身正装的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反倒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简短地参观之后,我被领到我的办公桌前,和微软员工一样,一个约4平方米的带拐角空间。桌上已摆好笔记本电脑、电话等一干物品,当然,电脑装的是Vista操作系统。

  研发集团商务软件部语音合成团队的资深开发经理景阳是一个留着短短的平头、穿棕色大衣、戴大黑边眼镜的年轻人。

  “他就是你的‘馒头’。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请教他。”Hanna说。

  “馒头?”我有点发懵。

  “mentor(馒头),就是导师的意思。”Hanna笑了起来,“我们微软有个导师制,就是让有经验的前辈成为你的‘贴身教练’,在技术、职业发展等各方面有疑惑时,都可以向他请教。在微软,每个员工和实习生都有自己的‘馒头’。”

  “那亚勤也会有‘馒头’吗?”

  “当然了。他的‘馒头’就是盖茨。”

  眼神锐利又不失质朴的景阳并不简单,他现在是“微软最年轻的资深开发经理”——17岁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19岁毕业,从9个offer中选择了微软,在微软工作已经有10个年头了。

  “I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我认为,微软能够给我实现这个梦想的平台。”在解释当时选择的原因时,景阳说。

  “微软对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两个字——影响。”景阳说,“在微软,你所参与的产品将会有机会对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产生影响,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这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

  “我们团队的任务是开发高自然度的语音合成系统,微软全部的语音合成核心技术,都是我们做的。目前已经完成了美式英语、韩文、法文等8种语言,正在进行的是中文、俄文等语言的转化工作。”



  

      在工作之余,微软员工一起玩桌式足球。

      客串了一把面试官——

      微软招聘面试,看重什么

  微软向来是应聘者眼中的热饽饽。能够客串一把面试官,对此我颇为兴奋。

  中午12点,希格玛大厦地下的日本一番饭馆。

  这是一场午餐面试。简单地说,午餐面试就是边吃饭边进行面试,这是微软面试的特色之一。微软的面试至少要进行4轮。午餐面试是其中的第三轮。应聘者的午餐,自然是要由微软买单了。

  这次的面试者是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一名应届毕业的男生,从简历上看,他是很优秀的毕业生,在此前的笔试环节获得了很高的分数,也已经参加了一些知名IT公司的面试。

  “比较下来,给我感觉最深的是微软对人的尊重。”他说,“比如,在面试之前,微软的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已经把我的四个面试官的简历等资料都通过邮件发给我了,便于我熟悉面试者,更好地做准备。”

  而真正的面试官已经在面试开始之前提醒了我,“面试时不要问太多问题,以免影响面试者用餐。”

  从面试内容看,对应届毕业生和行业资深人士的考察,更看重的都是激情和潜质,而不是已经具备的能力。

  “即便一个人已经掌握了很多技术性的东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还是会慢慢遗忘,尤其是在面试这样一个充满压力的氛围之中,很多时候应聘者不能够很快说出答案,所以,对潜质和能力和考察就更为关键。”面试官——研发集团商务软件部桌面产品应用部门的资深项目经理毛永刚说。

  “我们集中在自己的一个小时里面考察应聘者的一个或两个特质。然后,面试官之间还要互相交流,实现对一个人的综合判断。”



  

      景阳(右一)的团队在开会。会场气氛热烈而随意。

      这就是“微软节奏”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在高峰期间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车厢里被人踢进又被人推出。当我饥肠辘辘地赶到办公桌旁时,景阳已经在等待我去跟他开会了。

  我的第一天上班时间表是这样的:

  9点,到三楼,和景阳的上司开会。

  10点,下二楼的“Mars room”,参加引擎组每周例行的周度工作进度会。

  10点55分,引擎组会议结束。

  11点整,语音组会议准时开始。

  11点58分,会议主持人发问:“还有两分钟会议结束,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12点,语音组会议结束。

  这里,对会议时间控制的精准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景阳继续抱着电脑参加他当天的第四个会议,我一路小跑着,尽量跟上他的步伐。他边走边掏出手机,上网查看自己的日程表,确认会议地点——三楼“titanium room”。

  景阳的办公室在三楼。玻璃外墙上贴着的一张硕大的“工作进度表”。进度表由16张最大码的打印纸拼贴而成,覆盖了大半个玻璃墙,十几种语言自上而下顺次排列,后面标注各自的计划安排及进度情况。进度表上,一个大大的红色箭头自天花板垂下,略带刺眼地夺目,分外显眼,箭头指向处,标着一句英文“We are here”。

  “而你的电脑里也有你个人工作日程提醒。”他指着我怀中的笔记本说,“通过微软的Office系统,大家可以建立与邮件系统相连的日程表,如果某个员工的工作安排有变,只要发送邮件,就可即时在相关人员的日程表中反映出来。”

  作为微软全球研发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区的员工还要经常与雷德蒙(微软美国总部)进行密切的联系。为提高工作效率,各种高科技的即时通讯工具,诸如及时通讯软件、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等,在这里应用犹如家常便饭。

  在景阳的办公室里,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立在墙边的一个睡垫。

  “这阵子工作忙,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有睡垫,在办公室就可以把休息问题解决了。”景阳说。

  这就是“微软节奏”!

  体会“Work hard, play harder”

  下午3点钟,Hanna带我到茶水间休息。

  “每天这个时间,都是例行的‘微软水果茶点时间’。”她说。

  冰箱里装满了各种饮料,咖啡机则有星巴克和雀巢两种,可以提供十几种不同口味咖啡,此外,还有微波炉和各种小食品。

  保洁阿姨则正在忙着洗水果,摆果盘,从苹果、香蕉到柑橘、葡萄,以及切好的西瓜,“品种每天都有更换”。

  逐渐地,茶水间人多了起来,开始热闹了,在享用茶点之余,大家还互相交流着工作经验和感受。

  “这样的茶水间,在办公楼的每一层都有,此外,还有休息室和健身房,供大家免费使用。”Hanna告诉我。

  趁着空闲,她领着我转了一圈,桌式足球、乒乓球、联合健身器,甚至按摩椅、体重秤、冲澡间……一应俱全。

  不过,最令我惊讶的是,这里还有新款的Xbox游戏机,以及桌子抽屉里塞得满满当当的各款游戏软件——其中有不少还是国内尚未上市的。在编程之余,或是下班后,很多员工都会来这里试试身手,据说,不少人都是个中游戏高手。

  Play harder——微软,果如坊间流传,“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门的Helen饶有兴趣地向我演绎这句在微软流传甚广的口号。

  “那是我第一次来微软面试,从雷德蒙总部来的面试官带我去面试间时,经过休息室,便停下来拿了乒乓拍让我和他一起打。打了会儿他对我说,要在微软工作,就要学会打乒乓,学会玩。”

  提起外企,人们的脑海中通常会浮现出不苟言笑的面孔、严谨的管理制度等等,如果比照这一传统观念,在微软,各种“意外”常会不期而遇。

  比如说,在各层的入口处,看不到一般公司常见的打卡机。“微软很尊重员工个人的工作习惯,采用的是弹性工作制,没有人会要求你准点上班。如果你习惯晚睡晚起,也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过来上班,只要能按时完成工作。” Hanna说。

  贴在墙上的涂鸦作品、用剪成纸条的海报改装成的门帘、摆满大大小小毛绒玩具的桌子、安装在办公桌玻璃板上的篮球框……无处不体现出一种想象力。

  更让我忍俊不禁的,是我在走廊溜达时,壁廊上的一幅招贴画怎么看怎么觉得似曾相识——一个爵士乐手,头戴礼帽、手持白色拐杖,风格很是嬉皮。走近了仔细一瞧,这位“爵士乐手”竟然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工兵头”——首席技术官张宏江。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希望员工能够追随兴趣、享受工作,因此我们鼓励员工自由张扬天性,以最放松的心态与姿态迎接每一个挑战。”张亚勤曾经这么解释。在他的概括里,“听取并尊重每个人的信仰和意见,对技术探索的执著以及对业务创新的专注,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努力享受生活——这些都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文化精髓所在。”

张亚勤——

    一位给盖茨讲“十七大”的中国总裁

    体验期间的一天中午,我去茶水间冲咖啡,一个熟悉的身影挡在我的面前,蓝衬衫、黑西装、短头发——他就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主席张亚勤,早在2006年第一次采访他时,我就知道他喜欢喝黑咖啡。

    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张亚勤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以致在这几天的体验中,我极力想弄清楚,今时今日的微软中国,哪些是张亚勤的烙印。

    与参加各种公众活动时记者面前那个带有光环的张亚勤不同,我现在面对的张亚勤是可以和实习生张霄在桌式足球场上并肩奋战、赢球后兴奋地击掌表示祝贺的“大男孩”。

    我自然也被允许轻松地光顾他的办公室——他一天至少有1/3的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乍一看,他的办公室过于简约:墙上几乎不挂任何东西。最显眼的,就是靠北墙桌上的两排黑色的小方砖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专利证明,数一数,有15块,这只是他专利发明中的一小部分。

    圆弧形的大办公桌上,摆着四台电脑。而最珍贵的,则是桌上一字排开的三幅照片,分别是张亚勤和胡锦涛、盖茨以及家人的合影。

    “这是我的3个老板,国家的、公司的、家里的。”他喜欢这样说。

    最初,张亚勤应邀加盟微软时,很多人都认为,“微软又挖来一个杰出的技术人才”。事实的确如此,无论他本人,还是因为他而凝聚起来的一批技术精英,为微软的技术研发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东方智慧。事实上,仅在Vista等旗舰产品中,由中国团队研发的功能就超过100多项。

    不过,出乎许多人意外的是,除技术之外,在市场、管理、公共关系等诸方面,张亚勤日益显现出难以替代的价值。

    “去年底,微软全球CEO史蒂夫·鲍尔默访华。从成都到北京3个小时的飞行时间里,有一个半小时是在听我讲解中共十七大报告的内容,以及十七大对微软发展的正面影响。”张亚勤说,“在微软总部,我和盖茨谈半个小时的话,有1/4时间是在谈十七大。”

    这确实很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但能够在东西方文化中找到融合点的能力与智慧,也许,对诸如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有着比技术更重要的意义。

    也正是这样,在我体验的这些日子里,我一直在想,这位外界普遍认为内敛、有大局观、了解中国、对外形象良好的张亚勤,在担任了微软中国公司的董事长,成为了微软中国的领军人物后,又会带来哪些更深刻的变化?

    当然,我也知道,微软中国的CEO似乎比任何一位外国公司的CEO都更具有挑战性。

    显而易见,在今天的中国,一个只知道市场开发或者营销的外国公司,或者说,一个只懂得盈利、只懂得利用中国市场与资源的外国公司,是绝对没有前景的。

    关于这一点,张亚勤这样说:“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弱势群体缩小数字鸿沟,微软中国致力将科技成果惠及下一个十亿人群。”他的计划将包括扩展其“潜力无限”计划,通过运用技术、培训及合作等方式,改革教育形式、促进本地创新以及创造就业岗位和机会。此外,微软中国还将加大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于是,我在这里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7年10月底的一天,被大雾困在上海虹桥机场的神州数码CEO郭为,急着第二天赶最早一趟航班回北京;同样,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在大雾中开车走了13个小时。两人共同目的就是赶赴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举行的微软“软件外包事业高峰论坛”。

    正是在这次论坛上,张亚勤宣布了对微软中国合作伙伴的两大支持策略——业务上,计划在今后3年内,微软每年发给中国合作伙伴的外包订单增长率超过30%;组织上,将帮助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合作接单、合作开发,协助中国打造一个完全有别于印度的软件外包业务生态链。

    数据显示,2007财年,微软中国业务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微软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子公司之一。

    “过去的两年里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把想好的战略都执行了。”张亚勤认为,微软中国黄金时代才刚开始。

    希格玛大厦响起了清澈稚嫩的笑声……

    体验即将结束的那天,希格玛大厦里,响起了孩子们的清澈稚嫩的笑声。

    这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举办“带着孩子来上班”活动的日子。活动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同时进行。据说,这是每年的例行活动。

    员工们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孩子们参观父母的工作环境,了解父母的工作,观看父母开发的产品的演示,并亲自感受这些产品。

    从网络视频聊天的数字化特效,到基于Microsoft Roundtable的微软统一沟通视频会议等先进的技术……孩子们兴趣盎然。

    ……

    晚霞静悄悄蔓延开来,我走出希格玛大厦,孩子们的清澈稚嫩的笑声依然在回荡……



  

      装饰办公桌的可爱熊公仔——这样的玩具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里随处可见。

      记者手记

  站在茶水间的窗边,品味着浓香的咖啡……窗外,寒冷的冬天中,满目是车水马龙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突然间,一位朋友的话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你在北京任何一家普通的证券所里提起巴菲特,几乎随便一个大爷大妈都能知道。但你要是问问比尔·盖茨是谁,恐怕知道的大爷大妈就会少许多。”

  这当然不是种很恰当的比较。那些大爷大妈们不知道盖茨其实始终伴随在他们身边——任何一台用于股票交易的电脑,都离不开微软。

  何止如此。今天中国的大城市里,互联网将电脑普及到了几乎每间办公室和每个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说,比尔·盖茨真是无所不在呀。但是,这种无所不在,为什么没有像巴菲特一样,在中国最普通的民众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其实,包括微软在内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做过许多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微软在中国开展了“社区技能培训中心”项目,已经在北京、陕西等地建立了22个社区学习中心,直接培训1万多人,惠及15万余人。在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中也已有超过7万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接受了培训。

  今天,我们把这些内容归结到“企业社会责任”中与产品、市场和技术服务联系不太多的那部分当中去。

  但是,我总感觉,以上这些努力,如果放在一家普通的公司身上,我们不应该给予更多的苛求。但是,如果是类似微软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它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以及产生的影响力,似乎与它们的实力及创新精神仍有着一定的差距。

  这种思绪一旦出现,便始终缭绕在我的心头——如果,发生在希格玛大厦这里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让我赞叹的微软文化和创新精神,能和窗外蓬勃的社会与最普通的民众,产生一种更一体化的密切融合,这是不是一种更美好的事呢?

  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与营销,企业文化……对今天来说,强调服务于全人类似乎已经不够了。更实际、更直接、更密切地与社会和民众结合,不仅是需要,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相信,在技术创新和执行组织上,微软绝对是一流的。但是,面对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当它进入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阶段时,微软,以及其他那些跨国公司,它们的创新精神,是不是能从中找到双赢发展的新思路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