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罚

野草的乐趣就是疯长。而且,杂草丛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质、最能触摸到心跳的地方。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完全没有体罚的家庭教育,大概可以称得上完美。一来孩子完美,二来父母完美。孩子不逾矩,父母有耐心。碰上这样的孩子和父母,我总是有种要急急地跪下了参拜的冲动,也就是顶礼膜拜的意思。大约人类一切的原始崇拜都是源于坚信有超越自己的大能。

其实体罚的有效性取决于如何实施。一般来说,年纪越小越有效。比如,婴幼儿时期,发现孩子用手指去拨弄电插孔的时候,用手轻轻的拍一下他们的手背,同时说声“不”就可以了。这样的体罚其实可以称为柔性体罚。孩子通过条件反射,就知道了什么叫规矩。

孩子的天性当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必须靠着他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去感受世界。就说味觉吧,婴儿之所以会随时随地的把手里抓到的东西迫不及待的放到嘴里,以至于父母总是要三步并着两步地一把把脏东西给抢夺了下来,边抢还边唠叨:“真脏”,同时,还要使劲地摇头表示不可思议。 若碰上老美家长,说不定还得使劲翻白眼,不翻到眼白比眼黑要多还真是不罢休。

殊不知,这是上帝赋予孩子的生存本能。东西好吃的话,他自然就吃下去了;不好吃的话,他自然就吐出来了。至于卫生不卫生原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因为在人类文明降临以前,河里的水是甜的,地里的植物是不含农药的。

所以说,三岁前的体罚都可视为柔性体罚。父母不会大动肝火,孩子的情感也不会受伤。孩子大哭,倒不是因为体罚,却往往是因为到嘴的“美味”被狠心的父母强行夺走了。

体罚的第二个时期,其实是油盐不进,狗都嫌的4~8岁的时期。也就是开始有主意,又有个性的时期。同时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不打吧,孩子瞪鼻子上脸,不断的挑战父母的底线,直到让父母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为止。到那时,孩子才知道父母也有拍案而起的时候。

开始还有点怕,只是过一阵又忘了。那好办,如法炮制一回孩子就温故知新了。可是,最麻烦的就是打多了,孩子反倒不怕了,也就是到了“民不畏死何以以死惧之”的境界。到那时,父母就会觉得十分绝望,差不多就会平添“秀才碰到了兵有理说不清”的无奈。

其实,随之而来的青春期的过度逆反,主要还是父母在此之前所施行的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其成因多种多样,但经常性的体罚(多见于国内),外加强制性的高压政策,无疑是其中之一。

其实体罚也有很多讲究。至少有如下的注意事项(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

1. 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光口服不行,心里不服,还会伺机闹事。身为父母,也要师出有名。 名正才能言顺。也就是有言在先,让孩子事先知道父母的底线。犯了错,要允许悔改,但是,事不过三。

2. 体罚执行起来,讲究心平气和。不要让孩子觉得是因为大人发火了,他们才受到惩罚的。要让他们明白,之所以受罚,是因为自己犯了错,违了规。比如说,在学校先动手打了别人,屡教不改。

3. 孩子"临刑"前,可以拥抱一下,差不多有点挥泪斩马谡的味道在里面,那意思就是,我实在是舍不得打你呀,可是军令难为呀!孩子此时体会到的其实是父母的爱而不是恨了。

4. 体罚的仪式很重要。不是上来就打,也不是乱打。而是先让孩子反思,讲明白错在何处,同时请求宽恕。于是,看在孩子向上帝祈祷的面子上,在屁股上少打或轻打几下。孩子的惧怕心理,源于父母的威慑力,也就是举起来却还没落下去的手。该打而不打,有时反倒更有效,也就是宽恕的力量。同时让孩子们顺便学会怎样宽恕别人。虽说悬起来的手,比打下去的要更有力。但要是没有动手的行动和意志,就谈不上真正的威慑。到那时,差不多就是黔驴技穷的意味。

5. 孩子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除了极少数的事情需要打屁股以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用别的惩罚方式。 比如,体罚可以是体育惩罚:像跑几圈,做几个俯卧撑,等等。 再比如,可以用更加充满善意的方式来“体罚”:像胳肢孩子,让他们哈哈大笑的同时,也体会到什么叫难以忍受,不得不求饶。

其实说到底,惩罚与鼓励是相辅相成的一对措施。惩罚只在孩子越出底线的时候用一下,就像电击一样,以便快速地帮孩子建立起条件反射。鼓励则应当每时每刻都加以利用,也就是当孩子处于规矩之中,不越线的时候。所以说,理想的情况,孩子八岁以后,就不用打屁股了。用一些限制性的措施就可以了。像限制电视或游戏时间;一段时间内,少给或不给好东西,等等。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去教育孩子,都应当明白无误的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和温情,而不是恨和气愤才对。否则,弄到最后,免不了成为冤家对头。再想化解,就不容易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