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太大,对我这个教育学的门外汉来说,就更是不得其要。不过门外汉的好处就是可以胡言乱语,至少不用作出思想者的沉思状。
个人觉得,教育的实质就是激发出受教育者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是一个人的生命力?也许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的能力。
再说,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就像是动物的生长环境与动物本身的关系。顺应了环境,生命力就强,也一定会现得生机勃勃;不适应环境,生命力就弱,一定会显得萎靡不振,奄奄一息。
想像一下,动物园中的狮子到底和野生的狮子有什么不同吧?圈养的狮子,同样还在吃肉,同样还会咆哮,同样还在繁衍。可是,它却早已失去了自己捕食的欲望,当然就谈不上飞奔了。饱食终日的结果,就是丧失了主动去追逐猎物的野性。笼子中的狮子,即便嚼着带着血腥的鲜肉,恐怕也不会觉得味道多么鲜美吧?更别提那种只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捕食才能够享受到的成功的快乐了。
喜乎,忧乎?从饲养员的角度看,只要狮子还活着,还能在笼子中来回得踱步,就是成功的驯养。可是从狮子的角度看,也许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它梦绕魂牵的,恐怕还是哪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那里,它可以自由地玩耍,自由地捕食;自由地求欢,自由地繁衍。也就是说,把它置于本来就属于它的自然环境里,它的生命力才会盎然。换句话,就是让它们在本性的驱使下,自由地飞奔。
可是中国国内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其教育和动物园对动物的驯养何其相像。绝大多数受教育的人,不过就有如动物园中圈养的狮子一般,活着而已。又有如为全聚德供养的鸭子,只要饭来张口。就可以变得肥硕,可就是没法像精瘦的野鸭那样快乐地飞翔。其差别,恰恰就是那种自己去寻找食物的欲望。
其实,“吃”不过是个结果,“寻找”才是真正重要的过程。只有在寻寻觅觅中,个体的生命力才得以激活、潜能才得以最大限度的激发。 就像一个人,只有处在饥饿的状态,他才会有吃的欲望,也才有所谓绝处逢生;否则,胡吃海塞,除了使人消化不良,恐怕连正常的食欲也没有了。连吃都不想吃,哪里还谈得上旺盛的生命力? 恐怕连活下去都是个问题。
同理,一个人之所以缺乏求知欲,往往不是学得太少,而是学得太多、太杂、太被动、太痛苦。也就是从小到大所受的填鸭式的教育所致。怨不得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呢。启发式的教学之所以美妙,说白了,就是让人的求知欲始终处于一种半饥饿状态,同时又用美味佳肴来吊他的胃口。如此这般,才能有“饿虎扑食”的效果。
如果学校能够真正激发出一个人的求知欲,那才是真正的成功。就等于是让狮子重新回到广袤无垠的肥沃草原,为了生存,就必须不停地、主动地追逐猎物。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倘若没有旺盛的生命力,那才真叫不可思议。
(匆草,未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