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朋友传来一篇论文,刊登于国内2006年的《灾害学》杂志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主要作者是龙小霞,一位成都姑娘。文中她用可分度法,预测了2008年四川将有大地震。我读后,感到有道理,向大家介绍。
原文题目为《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作者为 龙小霞,延军平,孙虎,王祖正
作者先对川滇地壳结构作了分析:“该区新构造活动剧烈,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属构造地震,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是中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 “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川滇块体向东南运动,滇缅断块向东北运动,形成边界断裂滑位和块体内部断层错动。边界断裂成为强烈地震孕育发生的构造带,而6. 7 级以上地震大多发生在边界断裂带附近”。图一是历次大地震的地区分布,级别和断裂的方向。此次地震正在这区域里。
由于川滇地震有很好的历史记载,“特别是20 世纪以来,中强地震及强烈地震记录较全,成为统计研究的基础。据中国地震局整编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中国近代强震目录》以及1991 年至2005 年《中国地震年鉴》,20 世纪以来川滇地区6. 7 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次数共37 次,其中7. 0 级以上地震发生了21 次,占总数的57%,6. 7 ~ 7. 0 级地震有16 次,占总数的43% ( 表1)
通过检索记录,作者发现川滇地区20 世纪以来≥6. 7 级地震序列表年份和震级如下:
1913 7. 0 1941 7. 0 1955 6. 7 1976 7. 4 1988 7. 2
1917 6. 7 1941 7. 0 1960 6. 7 1976 7. 2 1989 6. 7
1923 7. 2 1942 6. 7 1967 6. 8 1976 6. 7 1989 6. 7
1925 7. 0 1948 7. 3 1970 7. 7 1976 7. 2 1995 7. 3
1925 6. 7 1950 7. 0 1971 6. 7 1976 6. 7 1996 7. 0
1933 7. 5 1950 7. 6 1973 7. 6 1979 6. 8
1936 6. 7 1952 6. 7 1974 7. 1 1981 6. 9
1936 6. 7 1955 7. 5 1976 7. 3 1988 7. 6
从表1 中可以看出,20 世纪以来川滇地区发生≥6. 7 级地震共25 次。其年份分别为:1913 年、1917 年、1923 年、1925 年、1933 年、1936 年、1941 年、1942 年、1948 年、1950 年、1952 年、1955 年、1960 年、1967 年、1970 年、1971 年、1973 年、1974 年、1976 年、1979 年、1981 年、1988 年、1989 年、1995 年、和1996 年。
作者将这25 次的年份作为一组数列,找出了一个19 年的公差的子数列。如“ 1917、1936、1955、1974”、“1923、1941、1960、1979”、“1913、1933、1952、1971 ” 以及“ 1950、1970、1989”等。 除1913、1923、1950 这三个年份有正负一年以内的误差外,其余年份皆严格符合19 年公差的规律。
作者“依据上述计算得出的统计规律,对今后可能发生地震的年份进行推测,1989 + 19 = 2008,因此可以看出,2008 年有强烈的地震灾害信号”。
这种推测,看似简单,却很有意思。当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机制还不能全部了解时,通过表象找出其发生的规律,不失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正如作者说:“可公度性源于天文学,表示自然界事物之间的一种秩序,是自然现象周期性的一种客观外在反映,所以是一种信息系。这种信息系不仅在天文学研究领域中有明显的表现,而且在其他领域中也广泛的存在,因此可以以它作为对自然现象进行预测研究的依据和方法。翁文波院士首先将可公度性预测方法应用到了预测科学中来,并曾利用可公度信息系对1976 年唐山地震、1982 年华北干旱、1991年长江流域洪水、1992 年美国加州地震等自然灾害现象作过成功的预测。
作者在文中还进一步采用 三元,四元和五元可公度法进行计算, 结果都发现“从灾害信息来讲,2007 年和2008 年的灾害信号比较强,尤其是2008 年更符合已有地震资料的统计规律,因此川滇地区下(几)次可能发生≥6. 7 级地震的年份为2008 年。
作者据此还提出了防范建议,如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和一般民用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健全紧急救援系统建设,以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依法制定地震应急预案,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普及防震抗震知识等等。
图一,历次大地震的地区,级别和断裂方向(直线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