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言论评中评--关于铭记灾难和捐款





无疑这次灾难是值得铭记的,它发生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发生在中国多事之秋的2008;它夺走了太多不该夺走的生命,它让太多的人成为身体或心理的残疾者。向在这次灾难中的死难者默哀!向所有参与救援和捐款的人员组织致敬!

                                一 铭记每次灾难 

     我在这里想说的不是这一次灾难,而是每次灾难,每次灾难都是值得铭记和纪念的。

     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了不少民族性的灾难,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有天灾有人祸,有的兼而有之,每次灾难发生之后,我们都会密集地关注它,不管什么人为什么目的,每次我们都可以看到某些集团都把灾难当成宣传自己宣传某些价值观的机会,利用之后再没有持续关注过。这次因为执政党的成熟,因为发生的时机,因为民间力量的长足发展,可能会被持续关注下去。但我们同样没有理由忘记以前的灾难。

     巴金先生“文革”后提出过要建“文革”博物馆,我再此前的文章中也提到建一个灾难博物馆,现在我建议建两个:一个天灾博物馆,用来敬畏自然,发展科学;一个人祸博物馆,用来铭记历史,暴露缺陷,鞭策当代,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推动社会进步。这样既能让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成长,还能赋予我们民族本身更为厚重质朴的凝聚力。

                            二 捐款事件之分析 

    这次震后的捐款引起了网民的热议,也出现了不少语言暴力。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网民在看待捐款时,往往在各种参照系中理所当然的确定某个人或组织应该捐多少,当他们没有令我们满意时,我们中的一些人便口诛笔伐甚至不惜语言暴力逼迫或谴责这些人或组织。我觉得这些语言暴力中有一种求全责备的极端心理和乞讨者心态在作祟,对于前者而言,如果某组织或个人没有达到他们所谓的要求,可能就会遭到谴责,追随或赞同他们的人不管为什么目的都会被贴上无耻不道德不爱国等标签,而后者,也许只是极少数人总是在别人达到他们的要求时,感到一种心理满足。如王石代表的万科捐的少他们骂,补了之后他们感到满足,这不是很明显的乞讨心理吗?

    我不是替万科说话,也不反对批评,不反对用道德压力规范某些人或组织,但我认为我们所谓的道德压力不该是这样的,在新的道德评判标准建立之前,纵容这类语言暴力和乞讨心态对民族对社会都没有好处。用理智规范行为言论,是每一个批评者都该做到的,毕竟,我们应同“文革”中那些搞语言专制的人保持距离。被滥用后的真理就不再有它原来的意义和作用了,所以我们不要轻易的以为,我们站在真理一边,不要轻易的以为可以用某个真理去专制别人。

    一个拥有宽容精神的批评者是高贵的,一个民族也是这样。

   无意规劝,只求一览,有理心安,无理即辩。能引起思考是我莫大的荣幸。

from sohu blog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