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净化和心灵自由
《金色笔记》读后感
《金色笔记》里写安娜和她的政治导师结合多年,每晚睡在一起却从没有发生过性关系。她的政治领路人是个一丝不苟的斯大林主义者,自然也是政治正确的执行者,同时也是一个道德净化者。后来安娜终于和一个英国空军的年轻士兵在南非的草地上冒雨野合。作者有大段的心理和景物结合的描写,用笔依然很平淡,但震撼人心。人的身体自由,但灵魂并不一定自由。当灵魂自由了,激情才会真正迸发出来。
作者塑造了亨利(?)这个德国裔的马列主义者,此人阴鹜深沉,有坚定的信念,因而也是道德至上的实用主义者。两者似乎很难并存,其实假如一个人信奉道德净化,那么他的眼光挑剔,眼里望出去几乎尽是敌人,基于这点,一旦这种人有了权力,那么他就会时常使用净化的手段。道德净化是马列主义改造世界的精神号召,成为人类理想仓库中最新鲜最具蛊惑力的品种。为了达到净化目的,于是几乎每个共产政权都采用了清洗手段。
这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丑恶记录之一。
《金》是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朵丽斯-莱辛的主要作品,可以看作是她的自传。几本不同颜色的笔记本分别记载了主人公精神、情欲以及人生的轨迹。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通过安娜,反映了共产主义理念如何在欧洲的一代人精神上产生的作用及其结果。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尽管身处亚洲,遭遇到的情况相同,我们看到许多批判和反思,甚至亲身经历了理念瓦解的过程。在现代文化解构上,我们有先天的崇洋倾向,就是在政治上,这种倾向更明显,因为马列主义、共产社会主义的巢穴来自欧洲。对于中国,这种思潮可以称作空穴来风,当时,中国的思想仓库基本已经烂光淘空了。
我们一代人接受了大量的马列宣传,其实对此真正的了解却极其肤浅。看了《金》,深刻体会到一个灵魂从崇拜到质疑,直至觉醒的过程。我看到了活的马列主义,在运动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欧洲的知识分子和中国的知识分子截然两重天,同为文化传播人,欧洲的知识分子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和反思的勇气,他们似乎天生注定不和政府合作,是自谋生路的思考者,和灵魂的自我流放者。相较之下,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脱胎于古代士大夫,读书只为仕途用,再大的学问假如朝廷不启用,那就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难怪几百年前的封建胥吏加才子苏东坡的豁达,至今可以成为文人们的精神楷模。中国的知识分子因袭传统基因,他们难能正面自己,也就更难做到直面人生。这一类典型人物,当今之世,惟余秋雨为榜首。也难怪乎,矫揉做作的《千年一叹》可以拿来叹历史,叹人生,肤浅的做秀竟还可以博得满堂喝彩。
看《金》书,更深刻感触的是,安娜的时时反思。反思是一种灵魂的拷问,也是思考的另类形式。它总是扪心自问,以求得自心的印证,这也是灵魂独立的特征。
再以此相较,中国人的思考形式里缺多的是反思,更多的是批判。
批判当然也是一种否定,在逻辑上也可以定论为反思。不过批判的对象往往是客体——比如什么主义,什么路线,等等,等等。它很少也很难深入地触及灵魂。所以一切批判,如我们看到的,都是走过场。
灵魂不反思,就只能在原地兜圈子。最明显的例子,至今我们还能看到原版义和团精神仍充斥历史和现实的各个角落。
反思当然也是一种批判。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文化的差距抑或是思维逻辑的差距暂且免论,但实际产生的效果,却有明显不同。当今中国,缺的是反思,太滥的是批判。就拿文学作品来说,批判揭露的作品汗牛充栋,真正具有震撼灵魂的反思作品却寥若晨星。
也许,做为一种政治活动,批判就像一场热身,轻松又潇洒;反思犹如桑拿,要出一身大汗,深及肺腑。
我们,太需要反思了。
《金》书里还有一个情节:南非黑人乔治是个劳苦大众,却接受了社会主义信仰,时常从老远的乡村来到城里和安娜以及几个年轻飞行员会面,参加严肃的却是毫无结果的政治会议和讨论。他同情酒吧厨师的黑人娘子,认为她遭受了白人欺压。于是他引诱娘子上了床,并致使她怀孕了。这个过程作者用不少篇幅来描写,所谓匠心独用,结局迥异。乔治自始至终为厨娘子担忧,甚至在艰难生活中不惜承担私生子的抚养,他那时已经有五个孩子,好像其中也有的是私生子。他忧心仲仲地和安娜他们商量讨论,很认真地态度。这一点略带愚昧的爱心,让人感动。他的情欲和他的主义是一致的,没有人格分裂的痕迹。
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的乡镇和城市里,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呢?我们应该对这类故事不会陌生。
我想,显示出来的有两种结局:
一是鼓动厨师娘造反,和厨师离婚;二是假如是喜欢上了厨师娘呢(小说里黑娘子很性感的),发生了关系,然后采取躲避逃避的态度是比较普遍的;万一东窗事发,宁愿向组织坦白写检查了事,也不会和厨师娘公开同居或者干脆结婚------
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可以看出,一样是马列主义,传入不同地域,结出的果实不一样。人性,才是检验一切的标准,否则,评判就失去准则。
个人认为,《金》书里最精彩的部分(吸引我)是黑色章节,有出色的描述;其他各色无非是一个独立的女知识分子如何在滔滔不绝的表现自己而已。上床就上床吧,还拖带许多理由,似乎很有女权人格。由此看出,独立不一定非得坦率,有的时候还是要扭扭捏捏。毕竟是有些知识,那也是一种通病吧。
粗粗映像:一个独立的,反思的灵魂,对人的正确认知是如何重要。
其次,道德净化的最终结果,导致愚昧。
《金色笔记》不是一本传统意义或者严格定义上的小说,更像一本欧洲知识分子的自传体的实录。
阅读欣赏这样一本书,需要伴随投入的心情,没有娱乐成分;深夜时分或者独自静静地阅读,才能体验出那份拷打心灵的分量。我乐于建议那些怀抱道德净化的梦想的人去翻翻这本书,这不会是件枯燥的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