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乐器

中国古典乐器



柳 琴
  又叫柳叶琴,看上去就象小琵琶。三弦或四弦,有二十四至二十八个品位,斜抱于胸前,右手用拨子弹奏,是苏北、山东柳琴戏及安徽泗州戏的主要伴奏乐器。


  又称七弦琴或古琴。长约13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通常桐木为面,梓木为底。七条弦,琴面有十三个徽,为泛音位置,同时起到音位标记作用。有三种音色:沉静刚劲的散音,晶莹飘渺的泛音,婉转细腻的按音。其音量较小,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琴歌。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历代文人墨客以此来修身养性,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古代弹拨乐器,用于宫廷雅乐中,常与琴和之。古代宴享仪礼活动中,多用瑟伴奏歌唱。《诗经》中有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瑟身长方形,木制音箱,瑟面稍隆起,多为二十五弦。

箜 篌
  盛行于汉、唐时代。那时是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两手拨弦。明代以后渐渐失传。现在独奏或民族乐队中使用的箜篌,是根据文献记载和参照竖琴原理制作的新箜篌。琴体高175厘米,两排弦,每排44弦。音域宽阔,音色既清亮又浑厚。


   因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此器而得名。圆形音箱,直柄有品位,四弦,有小、中、大三种形制。左手按音,右手拨弦。多用于民乐合奏、弹拨乐合奏,近年来已有独奏。


  春秋战国时代已在秦地流行,故也称秦筝。汉刘熙《释名》中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可见筝是以音响特征命名的。桐木制,底平,面板呈弧形,长方形音箱,二十一弦,五声音阶定弦。左手以“压、颤揉、推”等技法来做音高变化和韵味变化,右手用“勾、托、抹、撮”等技法弹弦。高音清亮华丽,低音深沉浑厚。诗人李端《听筝》诗云:“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琵 琶
  初称批把,汉刘熙《释名》中说:“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即以弹奏方法得名。在秦代有人根据“鼗”的样子,制出一种直柄、圆音箱、竖抱演奏的乐器,叫“弦鼗”。汉代定型为四弦十二品位,称琵琶。公元4世纪,随着与西域文化的交流,有一种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四柱,横抱,用拨子或用手弹的琵琶和无弦琵琶传入内地。唐宋以来,在以上两种琵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半梨形音箱,桐木为面,项向后弯曲,四弦,四相九至十三品不等的琵琶。近几十年来,已发展至二十三或二十五个品,有半音,能随意转调,且音域宽广,表现力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月 琴
  由阮演变而来成。琴颈较阮短,音箱有圆形、六角和八角形,桐木制,四弦,八品,一和二弦定同音,三弦和四弦定同音。在京剧中与京胡、京二胡被称为“三大件”,可见其重要。月琴在曲艺、民歌和歌舞的伴奏中也常常使用。近年来,用于独奏的月琴增加了品位,可弹半音,亦可随意转调。


三 弦
  又名弦子。音箱扁平近椭圆,两面蒙皮,俗称“鼓头”。用琴杆做指板,无品。三弦有大、小两种。小三弦又名曲弦,长95厘米,用于昆曲、弹词的伴奏及南方的器乐合奏;大三弦又名书弦,长122厘米,用于北方大鼓书和单弦的伴奏。


扬 琴
  又名洋琴。相传是明清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用于民歌、戏曲和曲艺的伴奏和器乐合奏、独奏。琴身为梯形,两侧安装琴轴,张弦于琴面,弦下有码支撑。双手持竹笕敲击琴弦发音。


伽椰琴
  朝鲜族弹拨乐器,相传公元6世纪朝鲜伽椰国人仿中国筝所做。琴体象筝,长方形音箱用桐木制作,面板上张弦十二或十三根,弦用柱支撑,演奏者席地而坐,琴体一端置于地上,另一端放膝上,右手弹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