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中国芭蕾舞电影音乐欣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片断
【中国芭蕾舞电影音乐欣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片断
中国现代芭蕾舞电影片断欣赏 />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的创意,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1963年,“中芭”下属的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演出了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周总理在观看演出时对编导蒋祖慧等同志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剧目”,“为了适应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先编一部外国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 1963年底,北京召开了“音乐舞蹈座谈会”,会上提出了“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要求。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林默涵重提总理的这一建议,说总理的建议就是要求我们走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林默涵认为我们不熟悉外国的生活,不如创作中国现代题材的剧目,他提出改编《达吉和他的父亲》,认为这个故事很动人,少数民族舞蹈也丰富,服装也好看。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李承祥在会上提出改编电影《红色娘子军》,认为作品表现女兵,适合芭蕾舞的特点,人物鲜明感人,娘子军连歌可以采用。与会人员一致赞同,并当场决定由赵枫组织音乐学院的作曲家负责音乐创作,“中芭”由李承祥、蒋祖慧、王锡贤负责编导工作。中国芭蕾史上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创作诞生了。">
六幕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于1964年在北京首演,舞剧上演后,以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和富于中国民族色彩的间乐,受到中国音乐,舞蹈界以及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参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是艺术领域内中西文化成功结合的典范。该剧70年被拍成电影作为“样板戏”在全国放映。进入90年代,人们拉开一段历史距离再去审视它,从艺术角度重新给予它高度的评价。
《斗笠舞》
/>
八幕芭蕾舞剧《白毛女》
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根据同名歌剧改变创作。由著名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编导,严金萱等作曲,首演于1965年,文革中十大样板戏之一。这部芭蕾舞剧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音乐上保留原歌剧中“北风吹”、“红头绳”等,还吸收了大量华北地区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为素材,采用了管弦乐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使舞剧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感。 1967年,舞剧《白毛女》拍摄成电影在全国上映。1973年的年初,《白毛女》剧组从朝鲜、日本访问演出。此后在国内外相继公演1400余场,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中国芭蕾的奠基作之一。一九九四年荣获中国20世纪经典舞蹈作品奖。
编 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编导, 作 曲:严金萱等 主要演员: 茅惠芳(饰 喜儿) 凌桂明(饰 王大春) 董锡麟(饰 杨白劳) 王国俊(饰 黄世仁)
《北风吹》
/>
四幕芭蕾舞剧《草原儿女》
《草原儿女》是文革后期创作的一部非常优秀的革命现代舞剧。该剧创造性的将民族舞蹈和西方芭蕾相结合,从事至终贯穿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美音乐。
《草原儿女》创作于1974年,根据内蒙优秀儿女龙梅、玉容,斗风雪保护羊群的真实事绩,加进了阶级斗争的内容而编创,舞剧描写内蒙古草原朝克图大队少先队员---小兄妹特木尔和斯琴,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不畏严寒、饥饿、疲惫,奋力保护公社羊群,英勇机智,不怕牺牲,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的英雄事绩,舞剧以新颖的芭蕾风格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耳目一新,1975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场摄制为彩色艺术片. 首演:1974年5月北京天桥剧场
编 导: 王世琦,栗承廉,王希贤 作 曲: 程凯,葛光瑞,石夫 指 挥: 王若忠 演奏乐团: 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 主要舞蹈演员: 张纯增 蔡国波 黄民暄 宋琛 吴坤森
《草原儿女》
/>
四幕芭蕾舞剧《沂蒙颂》
《沂蒙颂》于1973年5月由中国舞剧团(后为中央芭蕾舞团)首演于北京。 故事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英嫂上山采野菜,发现了受伤昏迷不醒的解放军排长方铁军,方铁军生命垂危,急需要喝水,可是山上没有水,英嫂急中生智,用自己的乳汁喂给方铁军,救活了方铁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英嫂机智地将排长方铁军藏在山洞里,自己每天送汤送饭,冒死与搜捕的敌人展开周旋。军民团结战斗,歼灭了敌人,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颂歌。1976年被摄制成电影。 作曲:刘廷禹、杜鸣心、刘霖。 舞美设计:马运洪(景)、梁宏洲(灯光)、李克瑜(服装)。 乐队:中国舞剧团管弦乐队。 指挥:李华德。 主要演员:陈伯佳、郝玉琴(饰英嫂A、B)张肃、王绍本(饰方铁军A、B)
《沂蒙颂》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