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陇西(转帖)

《读者》是我最喜欢看得国内杂志,它的内容颇具人性,很多文章经常会触动我的心灵,并引发我的深深的思考。虽然现在从华人聚集的大城市搬了出来,要想看到自己喜欢的《读者》《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但我还是坚持每月驱车200公里去购买这些自己喜爱的刊物,因为他们能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中国,并时刻提醒我,不管走到哪里,我永远都是一个中国人!

今天又拿到了新的几期杂志,回家后,不顾一天工作的疲劳,赶紧看了一本,几篇短文对我的触动很大,结合这次四川大地震,想和各位朋友一起探讨一下。

车过陇西---原载《雨花》2008年第4期,摘自《读者》2008年第11期,作者:张震



在甘肃陇西办完事,我买了去西安的车票,检票后直接进入站台。陇西站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一个要站,其设施却十分简陋,属于典型的山里的车站。铁路沿线两旁,全是连绵不绝的大山。

从兰州发往西安的列车,到达陇西的时间还有一小时,我看候车的时间还长,就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一支烟刚吸完,车站的广播里传出一个女声:“旅客同志们,从上海发往西宁的列车就要进站了,请坐好上车准备。”

声音刚结束,我便把头抬起,向着铁路的东端望去,果然,绿色的列车,由远而近,有节奏地驶来。

当列车在站台上刚刚停稳,我便看见从两边的山坡上,冲下三四十个小孩,提着篮子,捧着红枣,拎着装有小松鼠的竹笼,奔向车厢。

“叔叔,买几个苹果吧”“阿姨,这红枣是刚摘的。”“买只松鼠带走吧,城里没有。”


几十个孩子分散围着火车的车窗,踮着脚,仰着脖子,语气恳切,连声不绝。短短的几分钟过去了,车轮又开始转动,向西而去。有十几个孩子卖掉了手中的东西,笑眯眯的数着手里的零钱,向一个穿黑衣的稍大一点的男孩走去,把钱交到他手里。那个男孩,单腿跪地,在一块石头上,一面数着钱,一面仔细登记。

当一个手提竹笼没有卖掉松鼠的小女孩从我身边走过时,我一把拉住她,问:“他们为什么要把钱交给那个男孩?”这个女孩看了我一眼,说道:“我们要请回老师。”

原来,这三四十个孩子,都是离车站二十多公里远的一座山里小学校的学生。学校唯一的一名老师,因一年多没有领到工资,含泪走了。他们为了能重新上学,就各自拿出家里的东西,在那个穿黑衣服男孩的带领下来到车站。

从兰州开往西安的列车,停靠在站台边,这是我要乘的列车。我验了票,走进车厢,这时孩子们又围了过来,各自举起手中纯洁的心愿和热望。我听到这一声声叫卖,心里如针扎一般。还没等放下行李,我便对周围的旅客大声说:“这里的苹果好吃,这里的红枣新鲜,这里的孩子不会骗人!”

当那个手提竹笼的女孩走近我的车窗时,我连忙喊道:“这松鼠多少钱?”


“叔叔,这原来是自己玩的,你看着给。”

我递过一张五十元的纸币,说:“够吗?”

“叔叔,太多了。”她不敢接我手里的钱。

车轮转动了,我赶紧把头伸出窗外,伸长胳膊,将钱塞进她手里。车速渐渐快了,她已经无法将竹笼递上来,她一边跟随列车,一边喊着:“叔叔,给你松鼠,给你松鼠。。。”我望着她那跟着列车越跑越远的幼小的身影,听着她那渐渐弱下去的喊声,眼睛湿润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