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颜:逢什么必反?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有人一见到别人批评政府,就要甩出一顶大帽子来:你这是“逢中必反”。 

“中”在这里指的是“中国”,所谓“逢中必反”,就是说只要是中国做的事就反对。而“逢中必反”的反面是“逢中必赞”,意为凡是中国做的事就赞成/赞扬。

无论是“逢中必反”还是“逢中必赞”都是不对的,因为太绝对,太不一分为二,太不具体事物具体对待,跟从前的两个“凡是”是一样的错误。

两个凡是说:“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结果是因为“敌人”讲人性论,我们就给人性论戴上一顶“资产阶级”的帽子,变成了“资产阶级人性论”,于是坚决不讲“人性”,只讲“阶级性”,酿成许多悲剧。经过了几十年的深刻教训,我们总算是甩掉了这两个“凡是”。虽然资产阶级仍然在讲“人性”,我们也不排斥了,也提倡“以人为本”。

有人自我标榜说:“我最客观了,既不是‘逢中必反’,也不是‘逢中必赞’。”

我说,且慢,不“逢中必反”也不“逢中必赞”,只是开了个头,还不算做到了客观,更重要的是看你反的内容是什么。如果“中”做对了八件事,做错了两件事,而你反的刚好是那对的八件,赞的是那错的两件,你一样算不上客观。 

那么能不能“逢美必反”或者“逢美必赞”呢?当然不能,否则又掉进两个“凡是”里去了。总的来说,这个“逢”字后就不能跟一个国家名,不然就肯定犯错误。理由很简单,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一旦逢它必反或者逢它必赞,那就总有搞错的时候。

如果一定要用上这个“逢...必”的句型,那我们应该说“逢错必反”。不管是哪个政府,它做错了,我们就反对;它做对了,我们就赞扬/赞成。 

不光是对待国家或者政府,对任何事物都应该持这个态度:错的就反对,对的就赞成,对事不对人/国家/政府。“逢”字的后面如果跟的是“人”或者“国家”或者“政府”,就变成了“讲恩怨”。所谓“讲恩怨”就是对人不对事,不管正确与错误,只要是某人/某国/某政府做的,就反对或者赞扬。与“讲恩怨”相对的是“讲原则”,所谓“讲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国家/政府,你做得对,我就赞成,你做得不对,我就反对,你今天做的对,我今天赞成,你明天做错了事,我明天反对,不论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也不论你是美国中国俄国日本。

有些人爱把国家跟政府等同起来,把批评跟仇恨等同起来,把赞美跟热爱等同起来,所以逢到有人批评政府,他就神经紧张,认为别人在批评国家,在仇恨国家。其实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知道批评不等于仇恨,所以他会批评他的孩子,他的配偶,他的父母。但一旦涉及到政府,他的热血就很容易沸腾,仿佛听到了什么反动话一般。 

有点公民意识的人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民众对政府的批评。有人说民主国家的政府就是用来骂的,这话不假,民主国家的政府是民众选出来的,选你出来是让你为民众服务的,不是让你贪污腐化、以权谋私、消极怠工、哗众取宠的。政府官员是公仆而不是皇帝,是纳税人的钱养活的,如果他们干的事不让纳税人满意,纳税人有权批评他们,甚至可以把他们拉下台来,或者等到下届选举的时候不选他们。

还有人说,我知道政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现在不是批评的时候,现在是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时候,不要因为批评影响了抗震救灾。 

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在前线抗震救灾的人,既不是批评者,也不是被批评者。他们忙着抗震救灾,没有时间批评贪官污吏;贪官污吏或躲或藏,也没有心思上前线抗震救灾。前线抗震救灾的人,是英雄,是功臣,大家赞扬都来不及,怎么会批评他们?即便里面有几个从前的贪官污吏,如果他们能在抗震救灾中立功赎罪,民众也会不同程度地原谅他们。

国难当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主意的出主意,有异能的出异能。对政府的表现,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有人认为表扬不当,要反驳的可以反驳,要反反驳的可以反反驳。有人认为批评不当,要反驳的可以反驳,要反反驳的可以反反驳。言论自由,各尽所能。但不要以“反”或“赞”来定爱国不爱国,不能把凡是批评的就当成不爱国的,把凡是赞扬的就当成爱国的。 

批评得对,任何时候批都是对的;批评得不对,任何时候批都是不对的。

有人说,你批可以,但你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告诉祖国母亲呢?难道就用你这种方式吗? 

这个要澄清一下,首先,政府不等于祖国母亲,贪官更不等于祖国母亲。网友“新贴来了”已经打过一个比喻,说祖国是母亲,政府是母亲的子女雇来管理母亲财产的。管家团队里有合格的,也有不合格的,管家团队的成员有时候做得对,有时候做得不对。母亲的子女批评管家团队的人,并不等于批评母亲,而是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是为了让管家团队把母亲的财产管理得更好。

其次,说到批评的方式问题,有人建议说,你对政府有意见,应该直接去对政府提。这个说法好像不是很符合中国的国情,民众提意见的通道还很有限,如果你市里的头就是个贪官,恐怕你提意见的通道就更少了,大概要通过上访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网络提出意见和建议,远比上访简单方便,网络的作用在这次地震中也充分显示了出来,很多问题都是在网友激辩之后引起政府注意,得到答复的。除此之外,有时网络上的争论并不一定是直接针对政府的,而是民众之间的争论。只要这种争论没违法乱纪,就应该允许,很多问题在争论中可以澄清。有些观点在说出来之前,往往是比较模糊的,有那么一个感觉,但没形成思想。在争论中因为要说服对方,就会把问题想深一些,想透一些,认识也就得到提高了。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应该有“逢错必反”的精神,也应该允许别人“逢错必反”。我们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反谁”上,而应该放在“反什么”上。我们应该只反谬误,而不管是谁的谬误;对待别人的反对,只要他反对的是谬误,我们就应该支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