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挖苦说: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中之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等到打开箱子看猫一眼才决定其生死。(请注意!不是发现而是决定,仅仅看一眼就足以致命!)正像哈姆雷特王子所说:“是死,还是活,这可真是一个问题。”只有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迭加态突然结束(在数学术语就是“坍缩(collapse)”),哈姆雷特王子的犹豫才终于结束,我们知道了猫的确定态:死,或者活。哥本哈根的几率诠释的优点是:只出现一个结果,这与我们观测到的结果相符合。但是有一个大的问题:它要求波函数突然坍缩。但物理学中没有一个公式能够描述这种坍缩。尽管如此,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们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还是接受了哥本哈根的诠释。付出的代价是:违反了薛定谔方程。这就难怪薛定谔一直耿耿于怀了。
哥本哈根诠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成了“正统的”、“标准的”诠释。但那只不死不活的猫却总是像恶梦一样让物理学家们不得安宁。格利宾在《寻找薛定谔的猫》中想告诉我们的是,哥本哈根诠释在哪儿失败,以及用什么诠释可以替代它。
1957年,埃弗雷特提出的“多世界诠释”似乎为人们带来了福音,虽然由于它太离奇开始没有人认真对待。格利宾认为,多世界诠释有许多优点,由此它可以代替哥本哈根诠释。我们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
格利宾在书中写道:“埃弗雷特……指出两只猫都是真实的。有一只活猫,有一只死猫,但它们位于不同的世界中。问题并不在于盒子中的放射性原子是否衰变,而在于它既衰变又不衰变。当我们向盒子里看时,整个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其余的各个方面都是全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了,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
也就是说,上面说的“原子衰变了,猫死了;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这两个世界将完全相互独立地演变下去,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格利宾显然十分赞赏这一诠释,所以他接着说:“这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然而……它是基于无懈可击的数学方程,基于量子力学朴实的、自洽的、符合逻辑的结果。”“在量子的多世界中,我们通过参与而选择出自己的道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隐变量,上帝不会掷骰子,一切都是真实的。”按格利宾所说,爱因斯坦如果还活着,他也许会同意并大大地赞扬这一个“没有隐变量,上帝不会掷骰子”的理论。
这个诠释的优点是:薛定谔方程始终成立,波函数从不坍缩,由此它简化了基本理论。它的问题是:设想过于离奇,付出的代价是这些平行的世界全都是同样真实的。这就难怪有人说:“在科学史上,多世界诠释无疑是目前所提出的最大胆、最野心勃勃的理论。”

上帝就是阴与阳的综合,把阴与阳单独拿出来都是魔,只有二者处于和谐平衡状态的时候魔性才能消失。很多基督徒把魔的对立面当作神,就好象把阴的对立面当作神一样。阴的对立面虽光明,但不温和,是以偏执着。阳过强烈,必然燃烧,乃是火狱;阴过强烈,必寒冷出奇,乃是寒狱。
从太极图中可以看出,阴与阳的核心处看似无物却有物,这就是引子,他们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演化规律。阳的最大处阴最小,阴的最大出阳最小;反之亦然。阳的最大处,阴似乎已经泯灭,其实不然,引子随机待发,时刻等待时机壮大。反过来阴在最大处阳似乎不见了,其实还有引子。
很多人都是通过试图把对立面的引子消灭的方法来修炼,其实是暂时压抑的做法,结果是对立面的魔被抑制。但是这种做法是使对立面的魔积攒更大的能量卷土重来,这个太极的圆就更大更发散得无法控制,到头来是必然走入那个走火入魔的怪圈。其实自然律决定你根本无法消灭对立面的引子,是以用消灭的方法修炼的人士其实是走入了歧途。
那么这引子是怎么来的呢?从太极图谱上可以看出,阳的引子居然在阴处,而阴的引子却在阳处。当一件事物没有了对立面,就是混沌一片的纯朴状态;而当事物接受了对立面,就意味着在自己里面种下了对放的东西,这就是事物进入魔态的开始。如果双方都进入魔态,无极始分两仪。阴阳都在对立面有个自己的影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纠缠,如恋爱中的两个恋人,又如同“薛定谔猫”理论里的平行世界,都是真实的,又互为镜像。如果事物超脱出对立关系,对方的引子就无法镜相在自己的里面,而自己的引子却种在了对立面的一方;对立面如果总不放弃对立,这引子就越强大坚固,最终导致对立面的走火入魔,盖子揭开了。
太极理论告诉我们,不要树敌,也不要把任何人当作你的对手,无论对手如何变化多端,我自岿然不动,无极混沌,镜像无着落处。这时候的状态,就不被时间这个镜像的左右,就好比“薛定谔猫”的平行世界里不同的时间概念并不存在,真实的你才会显现。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