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亲也无道理
>>>>天漫不可依


从小至今,记忆里是从没叫哥哥作哥哥过的。小时候叫小名,大了叫大名,如今老了,苦于还没取个正经的老名,就只好一鼓作气气沉丹田田园风光无限好的连名带姓给叫下来了。

想来跟哥哥的联系并不亲近,来加之前,他在上海生活的时间,从没去看过他。因着一些并不愉快经历和变故,使得在跟哥哥分别了那么多年之后,在这个异国他乡,又愉快的生活在了一起。

而我,也如一节本已枯缩的植物,多年前失水的部分,经过缓慢的自愈后,因为注入亲情的水分而重新张开自己。

  

哥哥从来是一个深带了根层意义的称呼。即使在现代,它已经被人以哥哥妹妹这暧昧的叫唤染上了轻飘飘粘糊糊火辣辣酸叽叽的味道。(关于这一现象,记得有个温哥华的哥们这么讽刺过:化暧昧为兄妹,化干爹为玉帛。)

《无知》中约瑟夫之所以在留的便条中把伊莲娜最后注释为“我的姊妹”;一个诗人在表达对一件事物的热爱以及这热爱的纯度的时候,也是把它比喻为姐妹而非情人,我想我是理解其中的情结的。姊妹是恒久的,而后者,说变就变了。

 

如果,能有人能说,一个馒头,我分你一半。那么哥哥一定会说,一个馒头,我分你一大半。哥哥或许不会跟你常常谈心说话,但是他会教你如何处理你摔伤的手脚,甚至帮你彻底搞清楚西红柿炒虾里到底是放糖还是放盐。

 

还想起一个画面。十几个小时的路途,11岁的哥哥,和3岁的妹妹。这是大灾难面前,一个孩子给人类诠释的最为淋漓尽致的“哥哥”的含义,这沾了血样浓厚的情谊。
是为亲人。
不可离,不可弃。
单纯的生存本身就是力量,单纯的情感本身令人感动。

 

但是大部分人往往背弃了这单纯。
喜欢要求,容易怀疑。一遍遍重演从多情至薄情的流行剧情。

 

像一个11岁的男孩那样背一个3岁的妹妹行走在逃难的山路里,这样单纯的信念和付出,在我们成年人中,在我们的和平盛世里,真的还在吗?

 

说不定当我在特特的强调孩子般的情感时,孩子这个词语本身,已经被妖化了。大家都在忙着计算着多大年纪是前中年期,多大是后中年期,然后分别把默认的模式,按照该有的规矩驮给自己。
我们已然背不起我们的妹妹,因为我们背着太多的定义。

 

留存在这个世界的真情和真性情,并不是那么可观。
所以最好离开这灰色的命题,回到温情脉脉的生活。

真正张口叫出哥哥是直到一次晚间做梦时才实现。梦里,我拼命大声的喊哥哥,哥哥。可是喊不应。
哥哥是沉默的,梦境是沉默的。江湖,也是沉默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