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万种的伊斯坦布尔(Istanbul),土耳其(二)--建筑(2)The Yerebatan Cistern

喜欢闲逛闲摄而已,无其它不良嗜好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拜占庭帝国在伊斯坦布尔留下的另一辉煌建筑,就是号称地下水晶宫的The Yerebatan Cistern ( Basilica Cistern)。 不知是有意还是凑巧,它也是Justinianus I 皇帝下令建造The Hagia Sophia的同一年开始复建,并位于The Hagia Sophia的西南面地下。

Cistern 的入口是一不起眼的小“mao”房,若不仔细留意墙上的小铜匾,相信大多数人会以为是一公厕(按中国惯例,哈哈:))。窄窄的门口便是售票处 -- 买票入场,不来一丝“情趣”。

(借朋友照片一用。当时偶实在没留意这座小mao房:))

/>
然而当沿着窄窄冰冷的石阶而下,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在一片暗红色灯光中立刻让人眼前一亮,wow~ 人人都仍不住轻声赞叹道,大有柳暗花明之意。

/>

这座地下面积9,800平方米(140m 长x 70m 宽),最大水容量100,000吨的巨型地下蓄水工程,始建于532AD。Justinianus I 皇帝当时征奴7,000人,并将帝国境内古庙殿堂遗留下的石柱搜集至此(赞赏皇帝超前的“建筑材料循环使用”之“绿色”精神:-D), 在原来Constaitine 大帝修建的Cistern遗址上,336颗9m高的风格各异的石柱成12行28列排开,支撑起了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蓄水池之一。

在众多的石柱中,有一颗孔雀眼石柱(Peacock Eye Column)格外引人注目。当时有古诗歌记载,它眼泪状的装饰是缅怀为修建Cistern而累死的无数奴隶而特意雕刻。

/> 

Cistern 的建筑技术也非常完美。4.8m宽的砖墙和穹顶由含有特殊防水成分的抹灰,砂浆砌筑,使这座十万吨蓄水池千年来滴水不漏。引水渠将城外数公里外的河水引进地下管道,并注入Cistern中,Cistern便成为当时伊斯坦布尔城市用水的主要中转站。

后来的Ottoman人更喜爱流动的水源(活水),Cistern渐渐被弃用。直到1544-1550 年一荷兰旅行家P.Gyllius 到土耳其采风,根据人们的"传说”, 举着一火把,从Sophia教堂周围的一“水井口”下到地下,重新发现了这座地下宫殿-The Basilica Cistern。

Cistern 的另外一亮点,便是在西北角落有两颗柱的柱基分别是倒立和侧立的美杜莎的头像。

 

/>

美杜莎(Medusa)的传说就不在此复述了,所以这两颗来自Didim 的头像也是辟邪消灾之用啦。/>

如今的Cistern, 几经修葺和疏通淤泥后,清澈浅浅的水面上搭起栈桥,并设灯光增景,让游客漫步游历其中,仔细看个究竟。不过想想,从前的看客手持火把,摇着一叶扁舟穿梭于336颗柱林中,也别有一番情调哈。

在Cistern靠近石阶的一片角落,土耳其人开辟了“茶室”,除供应土耳其茶,甜点外,据说有时还会有歌舞节目,不过偶们没有碰到。时辰不对?

p.s.
Cistern是古罗马开始为城市饮用水而建的中转站,(就是现在的水库了,除了没有发电功能)--Aqueduct将水从城外的河水引入城市,注入Cistern中(形式有露天的,也有地下的)。 Istanbul的Cistern因为后来土耳其人不喜欢“死水”喜欢活水而弃用。现在的Cistern, 就是一旅游景点而已。

俺前面转贴的“新7大世界奇迹”,是靠全球大众的网上点击率和电话投票而选出的,至于Basilica Cistern为何没能进入“世界奇迹”,mmm...那就是它的知名度不太高了:).

p.s.s
关于why美杜莎头像一倒一侧,传说是在波斯人将美杜沙的神话刻在他们的剑柄上时,有正,倒,侧三种形式,表示美杜沙眼睛的三种反射方位将全方位内“消灾灭祸”,让敌人无处藏身。所以Basilica Cistern内来自Didim的两颗美杜沙头像,一倒一侧,而留在Didim的那颗是正的。但科学家则认为头像的一倒一侧则是为了336颗柱柱顶高度一致的需要。

(下一建筑:The Topkapi 皇宫)
 
Copyright © amastroller All rights reserved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