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解决常见问题时得心应手,却对新问题一筹莫展?
警告:你已经变为惯性思维的俘虏。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惯性思维是生物进化的一种产物,对于我们适应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惯性思维是为了高效、自动地处理常见问题和事务而采用的一种节省心理资源的心理机制。
然而,对于新问题新事物,如果还依靠过去的惯性思维,往往会造成心理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法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突破惯性思维的旧框框,在旧概念和新概念之间“造出一条新路”,来解决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这个过程,也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惯性思维的屏障呢?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采用:
加一加
在面对新事物或新问题时,有一种突破惯性思维的方法,就是看一看原来的解决之道上加一些东西,会不会产生效果。例如旅行途中的行李箱,最早都是手提的,东西少无所谓,但是东西多,特别是装着书或饮料等,箱子会变得很重,力气大的男性都比较吃力,娇弱的女士更不用说了。但是,如果能够在箱子底下装几个* 子,把“提箱子”改成“拖箱子”,就会容易很多。大箱子拖起来比较容易,小一点的箱子人得猫着腰才能拖,还不如直接提着呢,这又怎么办?再在箱子上加个伸缩拉杆,问题不就解决了?
减一减
和加一加相反,有的时候,需要在原有的方案中减去一些东西,才能解决新的问题。例如Intel的CPU,无论是当年的“奔腾”还是现在的“酷睿”,都面临着成本太高,售价高昂,低端市场被竞争对手蚕食的局面。后来市场部门把问题反映到了技术部,技术部门的工程师通过减少集成在硅板上的二级缓存的数量,降低工艺难度,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这种“简化”版的廉价处理器迅速占据低端市场,相信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已经知道了,这就是“赛扬”系列处理器。
变一变
从别的事物上加以借鉴,改变现有方法中的某些方面,从而找到解决之道。例如高速列车,如果始终采用*轨技术,那么最高时速受到*轨摩擦的影响,超不过 400公里/小时。工程技术人员从飞机得到启发,让列车“飞”在轨道上,只剩下空气阻力,理论上最高时速可以和飞机相当。科技人员又从磁铁同性相斥的特点得到启发,让列车通过电磁作用“浮”在轨道上,就能以比较成熟和廉价的技术,解决让列车“飞起来”的问题,于是上海的磁悬浮列车,速度很轻易地就达到了 450公里/小时。
突破惯性思维并不一定非要绞尽脑汁“无中生有”出一种全新的方案,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活用已有的惯性思维,在其间加加减减变变,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应对之道。当然,具体采用何种方式,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要看解决者的灵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