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我对\'山楂树\'电视剧失个望先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据说这是传说中金牌大编剧林和平对电视剧“山楂树之恋”的人物定位。

欧! 买! 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e1111a0100adsx.html


主要人物介绍:
静秋——女 出场时十八岁 凤凰市第八中学学生
老三——男 出场时二十七岁 某勘探队队员
静秋妈——女 出场时四十七岁 八中老师
静思——女 出场时十三岁 静秋妹妹 八中附小学生
静新——男 出场时二十三岁 静秋哥哥 下乡知青
亚民——女 出场时二十三岁 静新女朋友
魏玲——女 出场时十八岁 静秋同学
严建新——男 出场时十八岁 静秋同学
陈主任——男 出场时五十岁 八中教导主任
严老师——男 出场时四十六岁 八中老师 严建新父亲
李主任——女 出场时四十六岁 街道主任 严建新母亲
江老师——女 出场时三十三岁 八中老师 静秋班主任
成医生——男 出场时三十五岁 医生 江老师丈夫
张书记——男 出场时五十二岁 静秋房东男主人
大妈——女 出场时五十岁 静秋房东女主人
长芳——女 出场时十七岁 静秋房东女儿
长林——男 出场时二十一岁 静秋房东儿子
大嫂——女 出场时二十八岁 长芳嫂子
万驼子——男 三十九岁 纸厂后勤科长
江队长——地质队队长,老三领导,出场时四十五岁。
大棒子——地质队队员,老三同事,出场时三十八九岁。
小公鸡——地质队队员,老三同事,出场时三十多岁。

----------------------

我的评论:

电视剧的改编及拍摄权,我是交给“共和联动”去处理的,据说共和联动是签给了江苏“天地纵横”影视公司,又据说将由金牌编剧林和平执笔编剧。

据说林和平本来是不改编别人作品的 ( 佩服 ! 有骨气 ! 如果是我,我也不改编别人作品 ) ,但他到百度“山楂树之恋吧”去转了一圈,发现很多人在那里鼓噪,呼吁千万别把“山楂树之恋”拍成电视电影,说肯定拍不好的,会损坏读者心目中的美好画面。于是林编剧搞烦了, ( 这里是不是该使用一个“靠”之类的? ) ,决定知难而进,接受挑战,担当“山楂树之恋”编剧 ( 再次佩服 ! 有勇气 ! 如果是我,我 --- 我 --- 就不去惹这个麻烦了 ) 。

网上已经鼓噪很久了,先是说四月出剧本,后来推到六月,现在已经八月了,也没见剧本张贴出来,更没人跟我联系,请我过个目,大概是知道我有两只眼睛 ( 而不是独具慧眼 ) ,倒是我自己在网上发现了这么一个“人物定位”,不知道是不是林和平的杰作。

不管是不是,我先失个望先,至少让“山楂树之恋”的电视、电影、视频、纪录片、话剧等改编者们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海外反楂势力”在“诋毁”他们的杰作。

如果你支持我的意见,请在本贴后跟贴表示支持,相信会对各位编剧有所影响。

1 、静秋出场时从十六岁改成十八岁, WHY ?有什么优越之处吗?我搞不懂。

在那个年代,十六岁的小女孩,自然不够资格谈恋爱,即使到了 76 年,静秋也还十八不到,仍然不够资格谈恋爱,她和她家庭的担惊受怕就是有道理的。但如果静秋认识老三时就是十八岁,那么到了 76 年她就二十了,如果那时的婚姻法是女 21(23 ? ) ,那就差不远了,虽然仍然不到“晚婚晚育”的年龄,但担惊受怕的程度就该低一些了。

真不知道这样改的用意是什么,难道是编剧也认为十六岁不该谈恋爱,所以改动一下树立一个好宝宝的形象?

2 、老三出场时从 24 岁改为 27 岁, WHY ?好显得他饥渴很久了?还是显得他老成?

如果 74 年他就 27 岁了,那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又该是什么时候高中毕业的?是不是应该 64 或 65 年就高中毕业了?那他当时为什么不上大学呢?

我不明白这个改编的人做不做算术。

3 、或者改编者连故事发生时间也改了?

如果往前改,那么老三毕业的时间就更早,也就更应该上大学。难道这样改是为了告诉大家干部子女成绩不好,上不了大学,只好到勘探队去?

如果往后改,那么静秋就不会去乡下编教材,而应该复习考大学了。

我写的故事,在这些事情上是绝对不会出问题的,如果你瞎改,就肯定会出问题。

4 、“严建新”似乎应该是小说中的“弟媳妇”,但看样子又想跟“周建新”合为一个人物,而且把“弟媳妇”的父亲改成了静秋母亲的同事,有这个必要吗?

“弟媳妇”和“周建新”是两个不同的角色,有什么必要合成一人?添加几个人物还情有可原,因为电视剧好歹要拉成二十多集,但把两个角色合为一人,实在是弄巧成拙。

试想:如果静秋班上有一个跟老三长得很像而且同名的人,静秋怎么会有初次见到老三的那种“惊艳”效果呢?她的审美观不是早就被“严建新”同学改变了吗?


5. 主要人物表里没有见到“周建新”,对此我很有疑问。

如果编剧将“弟媳妇”和“周建新”合二为一了,那将是一个很大的错误,理由我在上面已经说了。

从小说中我们知道,静秋是在看到老三之后才改变自己 ( 对男性 ) 的审美观的,在那之前,她虽然潜意识里并不喜欢“黑红脸膛”,身材像“黑铁塔”似的男人,但她受到的审美教育是要以那样的男人为美为英俊的,也就是所谓“脑子里的眼睛”在起作用。这种审美观可以从文革时期的那些宣传画里看到,是所谓“官方”审美观,也是唯一通行的审美观。

这种由官方钦定的审美观,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一旦看到一个自己心里认为美认为英俊的人,马上就会推翻官方钦定的审美观。所以“周建新”不可能是静秋的同学,静秋在认识老三之前不可能认识周建新,如果认识,也许故事就不是这样发生发展的了。

如果编剧并没将“弟媳妇”和“周建新”合二为一,那就说明“周建新”在电视剧里的戏份很轻,比“弟媳妇”还轻。那又将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周建新”对于故事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弟媳妇”要大很多。如果没有“弟媳妇”,顶多也就是静秋能找到零工的理由不那么充分,但如果没有“周建新”,就基本上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如果没有“周建新”,静秋在农场劳动期间就不会有机会到西村坪去,也就不会听到“绿豆汤”的传说,更不会有机会到严家河中学去见长芳,就不会得知老三的病情,也就不会在医院见到老三。

对于老三来说,正是因为他在农场和严家河都看见过静秋跟“周建新”在一起的情景,并且看见“周建新”在雨天里把自己的雨衣让给静秋穿,那个场景在老三看来,一定是很亲热的,他由此推测出的静秋和“周建新”的关系是他不再到农场去看静秋的原因。既然他自己得了白血病,而静秋又已经有了一个这么关心她的人在身边,他当然不应该再“夹在中间”了。

老三在医院里和他留给静秋的信里表明了他的这个想法,他陪着静秋出医院去时,看见了等在那里的“周建新”,便知趣地停下脚步,免得影响“周建新”对静秋的感情。

老三还说:“同名不要紧,只要不同命”,这句话暴露出他得病的信息,照道理说,他既然不想让静秋着急,就不应该这样说。他在日记里记录了这件事,说他当时对“周建新”是既羡慕又嫉妒,因为“周建新”能跟静秋在一起工作,可以时时见到静秋,可以健康地生存下去,生活在一个有静秋的世界里,而这一切是他所没有的。

他的潜意识里想要打败“周建新”,哪怕是片刻的胜过“周建新”也行,所以他暴露出了自己的病情,他知道这样会引起静秋的同情和关注。但他说完后又很后悔,怕静秋着急,于是想方设法挽回。

这句话使静秋猜到了老三的病情,但也使她在看到老三的决绝信后产生了疑问,因为这句话实在不是一个存心隐瞒病情的人应该说的。

如果没有“周建新”,也许老三做不到这么决绝,也许他会让静秋知道他的病情并让静秋陪伴他走完生命历程,他可以呆在某个医院,让静秋去看他,一切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等他走了,静秋可以开始新的爱情旅程,既然没谁知道他存在过,也就没人知道他们的爱情,便不会影响静秋的未来。

但有了这个“周建新”,事情就不同了。老三一个“人之将死”的人,其言也善,其行也善,除了默默地退出,还有别的选择吗?

当然有人要说,老三怎么这么不信任静秋呢?静秋不是已经跑到医院跟他相会了吗?而且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他,还愿意跟他一起去死,他怎么还会认为静秋喜欢“周建新”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老三没有你那么自信,他认为静秋愿意到医院去看他,愿意做那一切,都是因为静秋看在他得了绝症的份上,在同情他。

也许这就是黄颜说的:“爱到极处,反似不爱”。爱到过那个程度的,就很容易理解静秋和老三,没爱到过那个程度的,就会觉得这两人太缺乏自信,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如果这个故事去掉“周建新”,就面目全非了.


( 未完待续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