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外协作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愿为闲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周六,二哥请了些亲戚参观他们的新居。新居在御青路,隶属北蔡镇,再过一条马路,就是康桥,南汇县县界了。说远,以市中心为圆心,确实不近,但只要交通跟上,能有几条公交线,能有(或将有)一条地铁线,那就很不错了,稍大的楼盘,超市菜场必都配备的,生活不成问题。市中心的居民越来越少,买得起市中心新楼的大富大贵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居民想改善居住条件,只能选择去边缘些的地方落户。

上海,很早就被加上了个前缀,谓之“大上海”。有多大?十里洋场而已。再往上溯,原先的上海老城厢,以中华路、人民路为界,标在现在的地图上只小豆腐干那么一块。解放后30多年,城市发展几乎停滞,那时的龙华、梅陇、虹桥、真如、宝山和浦江对岸的几乎所有地方,河流交错田野阡陌,都属上海市郊,我们把那些地方都统称为“乡下头”。

我顶替进女式时装店后不久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工场里本地人特多,没多久我就学会了好些“糯塌塌”的浦东话,而与我们时装店为邻的是一家男式西服店,店员也好工场里的师傅也罢,就多操一口“贼骨硬”的宁波话了。上海的服装行业,原先分得精细,除了大型的百货公司外,男、女式服装店、童装店,各做各的,井水不犯河水。男式服装店中,裁缝师傅以宁波奉化人为多,奉帮裁缝在十里洋场上独占一鳌。而女式服装店里的裁缝师傅,以浦东人为主,师傅带徒弟,都找本乡本土的,若干年后徒弟又熬成师傅,滚雪球似的,从事这行的浦东人越来越多,他们被称之为本帮裁缝。

到20世纪70-80年代,原先的前店后场的制作格局已完全跟不上市场需求,工场充其量也只能做些定、来料加工的活,由本帮裁缝们的牵线搭桥,浦东办起了许多服装加工厂,我们称之为“外协作”。我们店里定点加工的协作单位,分布在川沙县、南汇县、奉贤县的好几个地方,一年中总有几次,我们要去那儿“指导”、“视察”一番,我们把它说成“跑外协作”。

那时的交通,怎能和今日相提并论,当时最近的一家外协作单位是川沙县北蔡公社的金星大队服装厂(川沙县划入浦东新区后,川沙二字已从地图上消失)。说是最近,我们去那儿,也得好一番周折。大家各自乘车先到十六铺那儿的天文台集合,摆渡到对岸,然后乘85路公交车到塘桥。塘桥那儿有一长途客运站,进站买了长途车票,还需坐长凳上等候,班车要半小时、一小时才发一班。沪南路当时叫沪南公路,你看这一字之差,区别可大了,路宽了、平了、亮了,郊区变城市了。

今非昔比,现在从市中心到北蔡,有无数条公交直通线,或穿隧道,或上大桥,不是出行高峰时,半小时必到。我、我的舅舅、我的表哥、还有我的许多朋友、同事,我们都成了浦东新区的居民。我二哥的新家御桥,在北蔡的南面,地理位置离市中心更远了些,但路宽车通,还有地铁11号线的期盼,房价也上窜到每平方米万元以上了。

以现在的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大上海”这三个字,真正的名副其实了。

2008.06.04.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and Article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