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缺水危机:饮鸠止渴的中国水资源政策

北京缺水危机:饮鸠止渴的中国水资源政策

请看*热点:环境破坏与污染
(*北京时间2008年10月05日 转载)
   
    来源:德国之声中文网
     总部位于加拿大的环保组织"国际探索"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主题是北京的缺水危机。在这份报告中,该组织在北京的专家学者指出,要想从根本上缓解北京缺水的问题,必须通过限制用水,科学规划来代替目前无节制的扩张用水。此外,中国学者戴晴还在该组织的资助下就北京城的缺水问题进行了一项口述历史研究,尝试通过更为贴近百姓生活的方式让大家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 *)

   
    中国近年来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城市。为了解决供水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问题,中国政府也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提出的"南水北调"工程。但是,这一庞大的工程从开始构思就不断遭到质疑,而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期间,有关北京缺水的探讨又一次让"南水北调"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据称,为了应对北京奥运期间的用水高峰,当局曾计划从附近的河北省抽调水源。虽然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今年降雨量超过往年平均水平,因此奥运用水紧张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从长期来看,北京以及中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依然严峻。自然条件的不断恶化,而政府部门应对措施的脱节和落后更是"雪上加霜"。环保组织"国际探索"新近公布的调查报告就以"饮鸠止渴"来形容中国有关部门的水资源政策。
   
    长期关注环境问题的中国学者戴晴表示:"本来北京的决策人应该想一想,北京为什么缺水,为什么地面水消失了,为什么在大量采用地下水,应该想想根本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但是他们不但不就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反而是爱用多少就用多少,能用多少就用多少,好像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反而从水资源本来就不丰富的地区引水,就以为问题解决了。这个角度看,是可以用饮鸠止渴来形容的。"
   
    长期以来,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对于合理节约利用水资源都缺乏意识。在缺水的中国,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就有环保人士指出,北京相关部门为了美化环境从外地大量引入需要消耗大量水源的植物品种,结果造成劳民伤财的"盆景绿化"。但是戴晴指出,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例子,她说:"现在各个机构单位楼盘等,只要有钱可以做地质勘探,能够买足够的设备,比如钻探机,那么你想钻多深就能钻多深,想取多少地下水就可以取多少水,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可是政府没有出台任何措施,对其进行监管和遏制。"
   
    戴晴在关注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同时还参与组织了一项口述历史研究,也就是走访一些普通的北京市民,用他们口述的亲身经历来反映北京水资源问题的历史变迁和现状,这些生动的个人经历比枯燥的科学数据更加便于理解,也更加让人触目惊心。说起这个主意的产生,戴晴还有一个小故事,起初他们只是想做一个关于北京水资源的报告。"后来没想到有一次坐出租车,就先打电话在谈这个问题。司机是海淀的,那里原来就有泉水。他一听我在说这个话题,就聊起来,说他小时候他们家的井,怎么玩水。结果两次该拐弯的地方都拐错了,最后他干脆把计价表给关了,说不要钱了。我觉得不仅仅研究人员从理性角度来探讨,就是一个普通的市民也有自己的见解。"
   
    这次偶然事件最后促成了一系列关于北京水资源的口述历史。目前这些生动的小故事甚至被翻译成了英语。但是,在北京尝试出版这部口述历史的时候,戴晴却遭遇了莫大的困难。南水北调等规模庞大,后果难测的环境工程背后拥有一个由官方主流意见学者,建筑商,地方及相关部委官员等组成的实力雄厚的利益团体,相形之下,戴晴等自由知识分子的声音显得弱小而无助。
   
    戴晴说:"我心里觉得特别难过是,这个作品出来之后没想到外国人比中国人的反应强烈的多。好像是堪培拉、纽约、多伦多的人真是为北京的水着急,而在北京的人反而麻木了。如果这本书我要在北京找个出版社来出版的话,第一很难找到,我做的事情根本什么都不许出版;第二,如果我找人代为出版的话,出版社就会问这个书有人看吗,有市场吗?接着就是,如果你非要出书也行,先给三万买书号,然后还要自己包销五千本。我觉自己在做一件对北京对中国有意义的事情,却得不到中国阔人们一分钱资助,也得不到出版家的帮助,从而得不到读者的反应。现在就是这个局面,让人心里非常难过。" _(网文转载) (*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