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抗日将领赵尚志一九四二年被敌人杀害,六十余年后他的颅骨在长春护国寺被发现。在赵尚志百年诞辰之际,其颅骨安葬仪式于二十五日在烈士家乡辽宁省朝阳市“赵尚志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张文岳出席了安葬仪式。
新近落成的赵尚志烈士陵园建在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赵尚志烈士陵园”七字由原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题写,纪念碑题字“赵尚志烈士永垂不朽”由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
陵园由墓室、塑像、纪念碑、广场、陵园门、环境绿化区等构成。陵园门口六十二步台阶,寓意赵尚志颅骨六十二年后被发现;纪念广场长宽均六十二米,契合六月二日晚六时二十分找到赵尚志颅骨;纪念碑高十四米,寓意东北十四年抗战胜利;菱台形墓室底是二十四米的正方形,寓意方方正正,墓室斜边长十米,同底边相加为三十四米,寓意赵尚志三十四岁牺牲;墓室由黑白大理石罩面,寓意赵尚志一生战斗在黑山白水之间。
百年前,赵尚志出生于今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幼年随母亲流亡哈尔滨,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武装斗争,曾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是中国著名的抗日将领、东北抗联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叫尚志市。这个市原为珠河县,一九三三年十月,赵尚志在这里创建了珠河抗日游击队。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一九四七年珠河县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该县改名为尚志县(今尚志市)。
抗日不洗脸表明心志
尚志市现已八十一岁的老人王凤贤,一九三三年的时候才九岁。当年赵尚志带领游击队在珠河抗日的时候,王凤贤曾经给游击队送过两年的饭。
忆起那段历史,王凤贤对赵尚志不洗脸的印象特别深刻。赵尚志的不洗脸是出了名的,“连小日本鬼子都打不出去,还有什么脸啊!”这是他不洗脸的理由。赵尚志说,一定要等到打跑了日本鬼子以后,才会把脸洗干净。
一次,赵尚志迷迷糊糊地烧了两天,被抬到了王家的炕上躺下。王凤贤就在一旁帮他敷毛巾,当她看到赵尚志脸上积着厚厚的污渍,就随手帮他把脸给擦了。赵尚志醒来发现自己的脸被洗干净时,恼怒而又无奈地瞪着小王,说了一句“这次洗脸不算,等打跑了日本鬼子我再真正洗一次脸。”
除了不洗脸以外,赵尚志还说过,不打跑日本鬼子不结婚。
抗日不改名威震敌胆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日军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
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一九四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
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身高一米六抗日大英雄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可事实上赵尚志身高只有一米六二。
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生前的照片,是一九三二年八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
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一九三四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据抗联老战士孙亚山回忆,一次打仗的时候,两边枪都响了,赵尚志把匣子枪往后一背,骑在马上讲话。有人说,“枪子儿可不听你的呀!”他不理。过后有人问他为啥不开枪,他说,“枪子儿能打着几个?可是,一讲就是一大群啊!”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一九四二年二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负伤被俘后被日军残忍杀害。随后日军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直到六十多年后才被一位解放军军官发现。
赵尚志简介:(1908-1942)辽宁省朝阳县人。1919年,随父母来哈尔滨,幼年时当过学徒,做过杂役和信差,1925年2月,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1925年“五卅”运动后,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组织了许公学校学生会,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被派往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学习,1926年5月,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加紧迫害共产党人,他毅然退出黄埔,重返哈尔滨,先后在哈尔滨、双城、长春、沈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27年和1930年,两次遭到奉系军阀的逮捕,度过了三年多的狱中生活,经受了严俊的考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营救出狱,1932年春,曾先后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其间曾与共产党员范廷桂在香坊城高子车站附近炸毁日本军用车一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5月,被派往巴彦,协助张甲洲整顾巴彦游击队,该队于1933年初被日寇瓦解。省委把责任全部加在他身上,并以“右倾”错误,开除了他的党籍。这一挫折并未影响其抗日决心。后只身投入义勇军孙朝阳部,当了一名马夫。由于积极献策,得到孙朝阳的重用,被任命为参谋长,后率该义勇军骨干队员脱离孙部,去珠河。
1933年10月,创建了珠河反日游击队,1934年6月,珠河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任司令,1935年1月,满洲省委决定,正式恢复他的党籍,充分肯定了他在开除党籍期间,继续坚持抗日斗争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此后,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兼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行主席等职,其间,率部西征,开辟小兴安岭和黑嫩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1月,北满临时省委派他赴苏寻找中共中央关系。
苏方怀疑他为冒充代表,关押审查一年半。1939年6月,被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主持东北工作,1940年1月,指控反对“王康指示信”而被永远开除党籍。但他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仍坚持武装抗日斗争。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二日,赵尚志在战斗中受伤被俘,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庆功,将他的躯体扔进松花江冰窟。1982年6月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提议,给予赵尚志完全平反并恢复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