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国是大国又不是大国
英国《金融时报》说,如果你把一张中国地图放在美国地图上面,会有一些惊人的相似性出现:它们的大小出奇地接近,都占世界陆地面积将近6.5%;它们的形状也十分相似;两国都有富裕的东部沿海—美国还有富裕的西部沿海—和大片相对不发达的内陆地区;历史已将它们各自最重要的城市北京和纽约放在东北角,而把众人渴望一游的胜地香港和安纳海姆置于南方。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30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又说,倘若你问中国学者是否中国有效仿的榜样,会有惊人数量的人回答“美国”。撇开俄罗斯不谈,美国是惟一在陆地和海洋幅员上与中国相当的,甚至在文化上都有表面的相似性。在重视技艺甚于商业的日本看来,中国看上去就像一个美国式的进取国家,那里金钱为王。
但最近的事件打击了中国对其良师的信心乃至尊重。在经过多年向中国宣讲自由市场的好处后,如今美国从华尔街的废墟中制造出大批国有企业,曾经强大的汽车业如今沦落到向政客们求乞的地步。
当然,在政治上,美国的名声暂时得到奥巴马的解救,他的胜利在中国被视为美国民主制度非凡灵活性的证据。但在金融上,美国的光辉日子似将过去。中国学者喜欢讲述布什总统如何请求中国领导人继续购买美国债券。他们说,中国将继续出手帮助,尽管知道美国将不得不让美元贬值。
中国似乎握有所有牌。它拥有将近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一个相当稳固的银行体系,政府通过银行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中国可以花5860亿美元以确保其经济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的行为幷不像是时机已到。在最近20国集团峰会前夕,官员们对中国参与设计的一种新金融秩序几乎全无自信。一名官员提到法国和巴西的总统,说:“我们乐于让萨科齐和卢拉担当主角。”
毫无疑问,中国渴望在扩大的八国集团或经过改革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但它似乎担忧由此伴随的后果。毕竟,知名度越大,中国的货币、环境和外交政策,就会受到更贴近的审视。
中国对自身的大国地位笃信不疑,但它同样也缺乏自信。漫步于上海的外滩,那里有富丽堂皇的建筑,穿着入时的中国新富们啜饮着绿茶、冲着轻薄型手机说话,你会轻易被眼前的景象遮住了眼。但上海不代表中国。甚至上海的大部分地方都不像外滩。
中国的新兴城市展示的活力和能量令人如此印象深刻,以致很容易忘记中国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甚至不及阿尔巴尼亚。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GDP只有5325美元(编者注:按照“汇率法”计算,2007年中国人均GDP约合2460美元),排在第100位,落后阿尔巴尼亚4位。
当然,中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规模要远远大于(事实上约为350倍)它的东欧兄弟。但除非中国有朝一日能真正按其大国分量行事,否则不妨把它作为350个阿尔巴尼亚而不是一个美国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