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里希特1986年10月12日,在杜塞尔多夫、伯尔尼、柏林及维也纳展览馆成功举办的回顾展结束后不到一个月,格哈德·里希特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做出了一个使人惊异的否定性评价:“这么多失败,我真感到惊奇,这些画总而言之有时还是有一点好看,但基本上都是缺乏能力及失败的微不足道的证据。” 1 事实上,里希特当时已是最重要国际当代艺术家之一。虽然如此,这样的措词不是过分的谦虚,而是表现了里希特自我批评的基本态度。他从来都没被公众的赞赏、众多展览及艺术奖、作品的高价及广受欢迎而收买。格哈德·里希特对自己的艺术一直持有十分怀疑的态度。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2月9日出生于德累斯顿。在结束画广告海报及字体培训和暂时在剂陶市话剧院作为画厅的学徒后, 1951年他开始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在他快速顺利完成了基础课程之后,转入壁画班。他毕业作品是陈列在德累斯顿德意志卫生博物馆楼梯层间的大幅壁画。该作品展示其丰富天才,为他毕业后成为成功的自由艺术家打下基础。多次西德旅行使他面对一种另外的、令人激动的艺术。他被这种艺术的抽象表现力所吸引,比如参观1959年的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很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种被视为西方的颓废及资产阶级反动艺术。因此,他只能在自己的画室寂寞地进行其无形式艺术的实验。出于对东德文化方面的状况及不能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的不满,他于1961年3月离开了德累斯顿,逃往西德。那年的秋天,他在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重新入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府杜塞尔多夫逐渐发展成为德国艺术的新首都。除市立美术博物馆之外,还有私立的艺术协会、1961年设立的美术馆及众多进步的画廊介绍当代艺术。杜塞尔多夫位于人口稠密的莱茵地区的中心,同时距离荷兰、比利时及巴黎不远。这种地理优势对杜塞尔多夫的上述发展十分有利。60年代的杜塞尔多夫主要是艺术家的城市。在当地著名的美术学院,当时有格奥尔各·迈斯特曼(Georg Meistermann)、约瑟夫·博依斯(Joseph Beuys) 以及里希特的老师、无形式画家卡尔·奥托·格茨(Karl Otto Goetz)等授课。以后成名的学生,包括戈特哈德·格劳布纳(Gotthard Graubner)、西格马尔·珀尔克(Sigmar Polke)、布林基·巴勒莫(Blinky Palermo)以及“零社”(Zero Group)的成员奥托·皮内(Otto Piene)、海因茨·马克(Heinz Mack)及京特·于克尔(Guenther Uecker),毕业后都留在了杜塞尔多夫。
还在上大学时,里希特认识了60年代艺术道路上的同路人,康拉德·卢埃格(Konrad Lueg)、西格马尔·珀尔克(Sigmar Polke)及布林基·巴勒莫(Blinky Palermo)。他们共同迈出走向公众的第一步。1963年,里希特、卢埃格及珀尔克和曼弗雷德·库特纳(Manfred Kuttner)一起租赁一家位于杜塞尔多夫皇帝街(Kaiserstraße)31 A号的商店,并联合展出其作品。一年后,前三者又在乌珀塔尔市著名的Parnass画廊举办展览。1963年的秋天,卢埃格和里希特在一家杜塞尔多夫家具店举办了后来非常有名的 “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展示”(Demonstration fuer den Kapitalistischen Realismus“)展览。该展览中他们站在一间布置着典型的中产阶层家具的客厅里白柱脚上 。与康拉德?卢埃格一起,1966年里希特在法兰克福的Patio画廊以极具讽刺性的夸张标题“德国最优秀的画展”又展出了其作品。同一年,他与西格马尔?珀尔克在h画廊, 1970年与布林基?巴勒莫在汉诺威市的Ernst画廊举办画展。早期在杜塞尔多夫时,里希特十分重视和其他艺术家的友谊及团结。他1964年已记下:“与思维和我相同的艺术家交流 —— 一个团体对我很重要,否则一个人会一事无成的。我们的一部分理念是在交流中开发的。孤立地在一个村庄不适合我,人们依赖他们的环境。在此意义上,和其他艺术家的交流,特别和卢埃格与珀尔克的合作,对我来说很重要,它成为我所需要的信息交流的一部分。” 2
不久,里希特放弃了最初跟随让·弗特里埃(Jean Fautrier)及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非形象画风格。早在1962年末,新主题开始吸引住他的注意力。周刊里的媒体摄影提供给他一个用之不竭的、充满崭新的题材储藏。这种题材同时拒绝以前的无形式画对艺术家个人参与的一定要求。另外,题材的媒体性质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如里希特也在其后来的作品组甚至在其1976年起创作的作品,与似乎富于情感的抽象画都显示了这种距离。在60年代的照相现实性画中,他通过样板的媒体性质与绘画融合将该距离体现出来。此画法的最突出的特征是照相性的灰色及主题的不清晰性。在1963年画的“秘书”肖像及下一年画的“XL 513”白颜色的边带指出该画原始资料的媒体性。在一些其他作品,如1965年彩色画 “阿尔法·罗密欧”,格哈德·里希特甚至将样板的文体一部分融合在画里。
最重要的是, 60年代初里希特以其照相现实性画对数十年绘画艺术与所谓更合乎时代的摄影艺术相比已失去意义的看法,找到了有说服力的回答。他以使用和模拟照相性的元素的绘画战略成功地摆脱这一挑战。当时里希特认为,针对复制图片的无所不在,传统的绘画艺术只有适应改变的媒体条件,自己变成照相艺术,同时不放弃其本身的绘画性质,才能保持其意义。1972年记者Rolf Schoen采访他时,他这样解答这个表面上的矛盾:“我也不是说,我想模仿一张照片,而是我想制造一张照片。我对照片就是一张曝光纸的那种看法不予理睬,这就是以其他方式制造照片,而不是制造像照片的绘画。” 3 因此,他觉得最重要不是其画的通过采用摄影的黑白及不清晰表面上与照片的相似,而是将摄影的特征,例如其客观性、保持距离性、真实性以及其放弃艺术性的构图转到自己的画中。以这种方式,借鉴尽可能多与绘画艺术竞争的摄影艺术的特征,使里希特当时获得成功展示以“照片”形式的作品。这样,里希特的作品使数十年谣传已死亡的绘画艺术苏醒。以所谓“照相”的形式,摆脱自己的传统的绘画艺术在里希特的作品中存活下去。
在里希特60年代中期从杂志及家庭照相簿选出来的用于样板的照片中,看不出他有特定主题的偏爱。而他本人也在很长时间里助长这种绘画的随意性,他在采访中即有过不少这方面的表述。比如他在1964年已宣布:“我对画题没有任何的偏爱。当然有一些事物对我特别有吸引力,但是我对此不肯定,因为照片反映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 4
虽然里希特对其画题表面上采取了保持距离及漠然的态度,因为他推托只是模拟一张照片,其实很多画题还是具备个人动机的。只是他60年代的时候绝对不能承认这件事。里希特现在说:“当时公开的提到这种背景会使我很为难,因为我害怕我的艺术会被视为是一种对当代史的刻画或作为社会公益工作。这样我得到了安宁,同时保持这种背景的匿名。” 5直到有了应有时间距离时,里希特才对采访他的一位女士承认,当时他对其画题的中立态度是推托的:“我对画题的不关心的、无所谓的态度等等,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借口。当时我担心,我的画被视为太“感伤”。现在我已经无所谓,可以承认这些事件和我很有关系,画出这些悲惨人物、杀人犯及自杀者、一事无成的人等并非偶然。” 6
从1962年起,格哈德·里希特对不同的作品系列及主题开始使用灰色。最近他还画了几张灰色的抽象画。在其早期照相画中,这种灰色已不仅是模仿周刊及报纸的黑白印刷照片。非色彩的灰色同时代表艺术家对其画题的匿名性及保持距离性。早在1964/65年里希特记下的笔记中,他已重视了灰色的绝对性及其在艺术方面对画出来的物体的优先地位:“我只是对灰色的平面、层次过渡及色调列、画面布局、交叠、连接等感兴趣。如果我可以不利用物体作为这种构造的支架,我会马上去画抽象画。” 7
格哈德·里希特走向这种无主题艺术的第一步,是1964年起开始画的“帷幕”。此画题是形象描绘及抽象构造之间的中间道路。这样不属于照相样板的画题,以使人惊奇的方式满足了里希特以绘画的工具制造照片的要求。1968年他这样陈述了这对其艺术创造发展有决定性的步骤:“有一天我不再满意将照片画出来。我就开始使用照相的特征,如准确性、不清晰性及幻想性,以创造门户、帷幕及管道。” 8 以彩色画板、色彩聚合(Vermalungen)及灰色风格,格哈德·里希特扩大其原来的绘画方案, 使用新的、抽象的绘画策略,同时又不放弃在照相画中已获得的画法。这种无主题的作品同样被距离感、客观性及无构造性所占据。
灰色画的不同主要是在其绘画表面。里希特在此作品组中尽可能的追求色调的减少及中立,特别重视怎样使用涂刷绘画颜料。他尽可能以无表现力及机械性的用笔或滚筒将灰色颜料抹上。灰色画组成为里希特1966年起开始画与彩色画板的对立风格的画。彩色画板彩色的丰富多彩很突出,同时其绘画构造被中立化。里希特觉得使用油画颜料受美术史的约束,因此,此后他所有的作品都使用工业油漆颜料。同时,在彩色画板的作品中,多样化及随意的使用彩色抵消了其任何表现力及感情表现。
1972年里希特在被Rolf Schoen采访中强调了灰色在其作品的特殊性:“灰色到底也是一种颜色,有时对我来说也是最重要的颜色。” 9 尽管如此,此灰色画70年代将里希特艺术领入死胡同。他不得不彻底更改其绘画方式,以得到解放:“我的画当时越来越无个性,并通常最终除了单灰色或颜色排列外,什么都看不出来……在画了这么多灰色后,我坚决做出拯救性的决策:活下去,画多色的画,复杂而媚俗的画。” 10
格哈德·里希特重复将1976年起产生的、即目前组成其作品最大的作品系列的抽象画,描述成我们实现世界的模型。在此机会他将其多层的、矛盾的、非构造的及偶然的结构与从窗户向外望者能观察的大自然的最基本情景相比:“我从窗户向外望,外面所具备不同的色调、颜色及比例的情景对我来说就是真实的,这有其真实性及正确性。这一大自然的片断以及任何大自然的片断对我不断地提出要求,同时也是我绘画的样板。” 11格哈德?里希特认为每一个以窗框为界的大自然的片断,不管它对我们是多么的偶然,随意被选择的或不全面的,都具备“真实性”及“正确性”。里希特以使用不完成性、任意及非理性的绘画方案,意图将上述窗外一瞥的体会融入其抽象画。
里希特的抽象画不是随意自发画的,而是分为许多工作步骤长时间内慢慢完成的。表面上很具表现性的笔法,实际是经过计算及考虑的。同时,这种抽象画提供给他配合最异质的形状及颜色的机会。正因为里希特刻意避免传统意味的构图,当他寻找在窗框内能看到的现实世界的类比,他采用不断地拒绝任何程序性或构造性的标准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他重要的是,尽可能长时间放开工作进程,同时避免仅仅实行一个开始之前确定的绘画方案。里希特对每一个完成的工作阶段提出疑问,如果有必要的话,它可以在下一个阶段又将它破坏,以重新获得作品的开放性。
效仿从窗框看到的自然世界绘制的抽象画,创造了越来越复杂、更需要解释并且越发不可控制的现实世界的直观模型。这样的模型是现实的一种衍生物,与里希特的镜子画不同,它们不仅反映现实,而聚焦其大自然的样板,如一面凸透镜,仅简洁其最重要的特征。早在1964/65年,里希特已在关于软风格的早期照相画提到了类似的简洁:“也许我也将多余的不重要的信息擦掉。” 12 虽然这种抽象画既不能解释有关的现实,又不能解决其问题,它们还是能令人感到安慰。在这些绘画中,非直观的成为直观的,因为作品——如里希特所云——具有“明确的物质性” 13 。因而作为客体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尽管按摄影样板画出的照相画以及后期浪漫化的风景画使观赏者获得了现实体验的整体性,格哈德·里希特必须在一个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不断重新作出下一步的决策,才能在他的抽象画中达到这一效果。
注释
1)Gerhard Richter:Text,法兰克福及莱比锡1993年出版,第121页。
2)同上,第19,20页。
3)同上,第68页。
4)同上,第19页。
5)Gerhard Richter 与主编的谈话,2001年。
6)Gerhard Richter:Text,法兰克福及莱比锡1993年出版,第222页。
7)同上,第32页。
8)Gerhard Richter,无名,Art International,1968年3月出版, 第54,55页。
9)Gerhard Richter:Text,法兰克福及莱比锡1993年出版,第70页。
10)Gerhard Richter:Dorothea Dietrich 主编:Gerhard Richter。 An Interview: The Print Collector’s Newsletter,No. 4,1985年9-10月版,第131页。
11)Gerhard Richter:Christiane Vielhaber 主编:Interview mit Gerhard Richter: Das Kunstwerk,No. 2,1986年4月版,第43页。
12)Gerhard Richter:Text,在法兰克福及莱比锡于1993年出版,第31页。
13)同上,第224页。 "谈绘画问题不仅很难,而且恐怕没什么意义。"里希特说这句话的时候态度十分严肃。他解释说,因为就绘画的问题人们能谈出来的都只是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部分,但是这些跟绘画原本没有关系。 在里希特的绘画"喷气式飞机"中,人们只能看到一架影像模糊的喷气式飞机。很多人会问,里希特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然而这样的问题会让里希特变得烦躁起来。他会回答说:"如果你问爱因斯坦算方程式的时候在想什么?他会怎么回答?'什么都没想,在算呢'。""喷气式飞机"这幅画是里希特于1963年创作的,这幅画属于他的七幅最著名画作之一。
中国美术馆在德国很少有像格哈特•里希特(Gerhard Richter)这样仍然健在却广受欢迎的画家。艺术商们竞相争抢里希特的作品,欣赏者们蜂拥挤进里希特的一场场作品展。目前正在科隆举行的一场画展也不例外。
大师的艺术
"我一直认为里希特是德国尚健在的最具影响力的画家。"艺术收藏家隆科维茨(Bernd Lunkewitz)说。里希特活跃于德国以及国际艺术届的时间已经超过40年。现年76岁的他受欢迎的程度仍在不断攀升。里希特科隆画展策展人威尔姆斯(Ulrich Wilmes)表示:"里希特将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此我深信不疑。" 不但在艺术史上,就是在艺术市场上里希特都不可小觑。他算得上是当代身价最高的艺术家。今年二月他的画作"蜡烛"被拍出1057万欧元的天价。威尔姆斯说,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就像股票交易一样。"但是里希特站在画布前肯定没想着又有50万欧元进帐了"。 到目前为止,里希特5次被《艺术指南》评为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包括抽象画、摄影绘画、复制绘画等等。威尔姆斯说,里希特在保持原有基调的同时,在作品中不断生成新鲜元素;在人们识别出他一贯风格的同时,又总是有许多惊人之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里希特的作品总是这样吸引人的缘故吧。" 每个人的艺术 承认里希特作品价值的不仅是疯狂的艺术商人或者艺术精英阶层,普通的艺术爱好者们同样对里希特的作品充满兴趣。目前正在科隆举行的里希特抽象画展吸引了各个年龄阶层的参观者。展览总共展出里希特创作的40幅抽象画。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对作品进行诠释," 威尔姆斯说,"所以不同的参观者对相同的作品会得出不同的理解与解释。而这正是每一幅画作的最终意义所在。"
格雷希拉的攝影作品
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上
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下
牧歌 长调民歌
酹江月 哭巴蜀
水調歌頭 《李凴箜篌引》
童声咿呀唱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