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巷钩沉◎
北京标志性的老街之一——阜成门内大街
阜成门内大街西起阜成门立交桥,东至西四十字路口,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北京所有的城门都各自对应着一条大街,元大都平则门内的街称为平则门街。明朝正统年间,平则门改称阜成门后,城内大街也改称阜成门街。清乾隆时期,将阜成门街分为两段称呼,从阜成门至沟沿(今赵登禹路)仍称阜成门街,而从沟沿往东至西四牌楼,称为羊市大街,因为当时这里是热闹的羊肉集市。民国年间,羊市已不存在,1956年取消羊市大街名称,这条大街统称阜成门内大街。
阜成门内大街不长,但在这条街上却有多处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极有分量的文物古迹。街的北面,一字排开三座古老的寺庙:妙应寺白塔历经七百年风霜雨雪仍然傲居古都,成为北京城内最雄伟的元代建筑;历代帝王庙是全国建筑等级最高的庙宇。庙中主殿景德崇圣殿的规格仅次于故宫太和殿;弘慈广济寺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北宋……在这条街上,还有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的纪念馆和故居,亚洲最大的地学类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人民医院的前身,创建于1918年的中央医院……更有许多古朴幽静的四合院、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徜徉在这条京味浓郁的老街上,你才能更深地感悟到古老京城的无限魅力。
◎经院往事◎
北京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妙应寺白塔
从阜成门内大街西口东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白塔。洁白的塔身在蓝天衬映下分外雄浑瑰丽,刹顶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轻风中环绕着天盘的36只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音响,更使整座白塔显得灵动而神妙。
白塔所在地旧址是距今已千年、始建于辽代寿昌二年(公元1096年)的永安寺。历经多年战乱,到元建大都时,殿堂大都损毁,但一座藏有释迦舍利的佛塔尚在。
元世祖忽必烈深信藏传佛教。他继位后拜西藏著名僧人、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请他掌管全国佛教。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决定在元大都兴建一座象征王者之都的大型藏式佛塔。他亲自选址建在有释迦舍利塔的永安寺内,并命八思巴的俗家弟子、尼泊尔匠人阿尼哥负责设计与施工。
阿尼哥冥思苦想,精心设计了一座融印度、尼泊尔与西藏佛塔建筑艺术并有创新的覆钵式佛塔造型。又夜以继日地指挥施工,历时8年,于1279年竣工。
建成后的白塔总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三层为平面亚字型折角须弥座,第三层是雕有24个凸起的莲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塔身下部为覆钵式,形似宝瓶,上部为高高的向上收缩的圆锥体,有十三节,称“十三天”,为佛教的最高级别;塔刹由刹座、相轮、宝盖和刹顶组成,这是目前藏式佛塔中所仅有的。
白塔落成后,京师为之震动。忽必烈大喜过望,命人从白塔向四周各射一箭,在箭的射程内,建一座大型寺院,赐名为大圣寿万安寺,成为忽必烈营建元大都的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建成后这里成为皇家进行宗教活动和百官习仪的中心场所,香火鼎盛。但是元末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一场特大的雷火焚毁了大圣寿万安寺的所有殿堂,只有白塔幸免。
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重修寺院,并改名为妙应寺至今,但人们一直俗称为白塔寺。清代对寺和白塔又多次修葺。清中叶以后寺内庙会日益兴隆,清末,与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齐名,成为北京的四大庙会。
现存的白塔寺,除白塔外,还有钟鼓楼、天王殿、意珠心镜殿、七佛宝殿、东配殿等。意珠心镜殿内是藏传“万佛造像艺术展”,展出了藏式佛像近一万尊,其数量之巨大,种类之繁多,年代之久远,艺术风格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
我国建筑等级最高的庙宇——历代帝王庙
由白塔寺东行不远,路南有一块绿琉璃瓦歇山顶的大影壁,路北就是恢宏壮丽、气势雄伟的历代帝王庙。庙外原来除影壁外,还有石桥、下马石、景德牌楼,衬托着帝王庙更显尊贵、庄严。
历代帝王庙建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祭祀中华炎黄祖先,历代杰出帝王和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在这座庙中,供奉着从三皇五帝到明朝崇祯的中国历史上的188位帝王和79位历代功臣名将。
由于是皇家公祭之地,历代帝王庙采用了皇家建筑中的最高等级。庙中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坐北朝南,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金砖墁地,栋梁五彩,柱子是60根粗壮的通体金丝楠木柱。殿前有汉白玉月台,东南西三面有石护栏,南面三出陛,中为御路,东西各出一陛。大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四座高大的御碑亭和两座焚帛炉。如此高等级的建筑在全中国也只有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乾清宫、明长陵中的陵恩殿、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等不多的几座。
每年春秋两季,历代帝王庙都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祭祀大典,被列入国家祀典中,明、清两代许多皇帝都亲自参拜致祭。从明嘉靖十一年到清末的380年间,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明嘉靖帝、清顺治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等都曾亲自主持过祭祀大典。
在380年间,庙中供奉的历代帝王牌位也屡有变动增删。嘉靖曾撤去元世祖牌位,清入关后立刻恢复了元世祖的牌位,并增设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和明太祖诸位开国帝王的牌位。康熙执政后主张除无道被轼及亡国之君外,应一律入庙祭祀。无论灵位如何增减,这座宏大的庙宇都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重历史、尊重先人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博大胸怀。
但在历代帝王庙中,没有清代各皇帝的牌位,只在景德崇圣殿前,当年由雍正帝立下了一块无字碑。也许他是希望清王朝的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吧。
民国以后,历代帝王庙为学校所占用。1931年幼稚师范学校在原帝王庙中开办,1940年改为香山慈幼院女子中学,次年改名为市立第三女子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原帝王庙仍一直为女三中使用,1972年撤销女校建制,改为北京市一五九中学。2000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投资数亿元为北京一五九中建设新校舍。学校迁出后,又全面修缮了历代帝王庙,并对社会开放,使历代帝王庙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成为海内外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增强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场所。
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弘慈广济寺
历代帝王庙往东不远,路北有一座灰色山门的庙宇,没有帝王庙那么恢宏的气势,巍峨的建筑,看起来朴素、庄重而又沉稳,正门有“赦赐弘慈广济寺”的匾额,这就是在全国佛教界有重要地位的广济寺。他是中国佛教协会会址所在地,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寺历史悠久,创建于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金代时,这一带在金中都的北郊,称西刘村,该寺也叫西刘村寺。元朝时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末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明朝天顺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园洪法师等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资助下,在原址重建寺庙。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宪宗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赐名“弘慈广济寺”,到成化二十年全部完工。
清代时,皇帝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几代帝王都曾亲临该寺,或题诗立碑,或赏赐匾额,并多次修缮和扩建。清末,广济寺主持道阶和尚在寺内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愈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城还拥有多处下院,如德胜门内的莲化寺、后海的广化寺、西直门内的弥勒院等,盛极一时。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被烧毁,1935年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3年、1972年、1976年对广济寺进行过多次全面修缮。
现在的广济寺,基本上还保留着明朝时的建筑格局,整座寺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和多宝殿,东西两侧除钟、鼓楼外,还有整齐的配殿。寺庙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戒坛殿,殿内有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戒坛,至今保存完好,是北京城内唯一的戒坛。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庄严肃穆。
寺内收藏有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精美的艺术品。大雄殿后悬挂着一幅巨型指画《胜果妙因图》,为乾隆九年名家傅雯奉乾隆之命用手指所绘。画高5米、宽10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一幅描绘佛祖说法情景的壁画。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为信徒讲经说法,周围是一百多位弟子在洗耳恭听。各弟子相貌神态各异,最奇妙的是,听众中有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关羽、关平、周仓及布袋和尚等人物。
广济寺因其特殊的地位,已成为我国佛教事务活动的中心,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来访的海内外信徒和游客,举行许多重大的佛事活动和中外佛友文化交流活动。
◎发现城事◎
西四转角楼——慈禧庆寿工程
西四西北角西四东北角出了广济寺再往东,不远就是西四十字路口。在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座曲尺形的两层转角楼。他们是为慈禧庆寿而建,用现在的话说,可以叫作慈禧的庆寿工程。
1894年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60岁生日。为了庆祝慈禧的六十大寿,一年多前就开始筹备。慈禧命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担任庆典总办。
安排生日当天上午在皇宫内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然后大排銮驾,出皇宫西华门,走北长街,折向西安门大街,经西四路口北转,沿西四北大街至西直门内大街,出西直门,浩浩荡荡直奔颐和园,在园内大摆寿宴,尽情挥霍。为显示太后的威仪,在西华门至颐和园的几十里大道旁除黄土垫路,清水泼街外,沿途要搭建经坛、戏台、牌楼等景观,要组织僧道念经,戏班演戏,夹道迎送。
然而,正当庆典热闹地筹备之时,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黄海挑起事端。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搅乱了慈禧的庆寿计划,慈禧无奈之下,不得不下旨取消在颐和园的庆典和沿途的景点筹建。
但这时,为庆寿而建的西四转角楼已落成,底层是宽敞的大厅,二楼有窗户和看台,是一个可攻可守的制高点。外形精美的转角楼既起到了装点景观的作用,又可屯兵警卫,一举两得。
110多年过去了。两座转角楼仍完好地竖立在西四十字路口。但仔细观察,两座楼并不对称。东北转角楼更高一些,据悉已经过改建,只有西北转角楼还是原物。现在,西北转角楼是新华书店,东北转角楼是工商银行。
中国地质博物馆前身是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亚洲最大的地学类科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在西四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有一幢平面呈L型的六层浅灰色大楼,这就是我国规模最大、成立最早的全国性地学博物馆。它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地学类科学博物馆,并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该馆的前身可追溯到1916年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创建的地质矿产陈列室,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
现馆址于1958年建成,1959年10月正式开馆。几十年来,经过多次维修扩建,2001年又启动了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改造工程,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现代化博物馆为目标,历时三年,2004年竣工,展陈水平全面升级。全馆分为地球厅、矿产岩石厅、宝石厅、史前生物厅、国土资源厅等多个展厅,馆藏标本达20万件,其中许多是国宝级藏品,包括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鸭嘴龙类恐龙化石——巨型山东龙;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元谋人的牙齿化石;鸟类的祖先、身披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单晶晶体——水晶王等等,这些镇馆之宝都因其稀有、珍贵及极高的科学价值而蜚声海内外。
漫步在展厅中,观赏着五光十色、晶莹璀璨的各类珠宝翠玉,与三叶虫、鹦鹉螺、猛犸象等古生物化石亲密接触,目睹着古生物登陆、化石形成、生物灭绝等通过仿真再现的史前神秘场景,真是大开了眼界,大长了知识,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