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业是珠江三角洲环保生态型产业。其中以顺德尤为突出,并以桑基鱼塘的产业特色闻名于国内外。当时的顺德县有三十万亩左右的鱼塘,与之相适应的有二十万亩左右的塘基。鱼塘星罗棋布,鱼塘的淤泥肥沃,适宜栽种桑树、甘蔗、香蕉等多种作物。因为当时的鱼塘基围主要是栽种桑树养蚕,所以就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鱼塘”的田园风光,也成为顺德发展蚕丝业的有利条件。养蚕是农村妇女的家庭作业,她们有的在家里养蚕,把蚕茧卖给丝厂;有的到丝厂做工。我看过容奇、桂洲、龙江、伦教等地的缫丝厂,规模都不大,有的工厂只有几十人,机械设备简陋。一个女工看一台简易锭子的机器,整天用手在煮蚕茧的热水槽里从蚕茧中取出蚕丝绕到锭子上,工作条件较差。这种对蚕茧进行初级加工的落后生产方式,其产品生丝,只可以出口或者卖给苏、杭一带的纺织厂做原料。这是当时广东蚕丝行业的薄弱环节。
在顺德蚕丝业的发展过程中,妇女的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给社会创造了财富,又带来了令人感叹的社会现象。在家养蚕的妇女和在丝厂工作的女工,由于经济上可以自立,不少立志终身不嫁,并举行一定的仪式以表示自己的决心,她们之间以姊妹相称,情同手足,在当地称呼为自梳女。这种社会现象在番禺、南海、中山一带都有,由来已久,成为一个社会群体。自梳女年青时可以在家与父母同住,但到了老年,就要离家与其他的老年自梳女住在一起,互相扶持,共度晚年。这是对封建社会虐待妇女的婚姻制度的无声抗议,但也影响到部分妇女对婚姻产生恐惧。幸运的是,这种现象已经过去了,现在顺德一带尚健在的老年自梳女人数不多,都得到了社会的关怀和照顾。
珠江三角洲除了糖蔗、蚕丝、淡水鱼类、花卉、四时瓜果等大宗经济作物,同时盛产稻谷,曾经是广东的粮仓。这是一方美丽富饶的土地,鱼米之乡。它与中国广大的农村一样,经历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困难和挫折。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这块土地获得了无限的生机。
一九九五年,我回国参加女儿的婚礼,中山市的朋友特地邀请我到中山,去看看那里的新面貌。他们来接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两辆小汽车在一条新建的公路跑,毫无阻滞。跑了一段路程后,进入中山市的范围,一位朋友提议,要在途中的桑拿浴室休息一会,问我意见如何。自然客随主便,何况我也是头一次有机会去体会这种休息放松方式。这是一间正规的桑拿浴室,服务也算规范,如何收费,我就不清楚了。闻说珠三角的市、区都有这类桑拿浴室。当晚是在市公司的招待所住宿。次日,公司安排了一位我熟悉的工作人员陪我游览了许多的旅游景点,只见到处是新建的楼房,宽阔的沥青公路,高档的酒店、茶楼。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农业的比重变小了,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中山原有近九十万亩的稻田只剩下三十多万亩,原来的粮食富裕地区变成缺粮区。原有的产业有的萎缩了,有的被淘汰了。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在逐步缩小。中山的变化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变化的缩影。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彻底改变了珠江三角洲原来比较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一个崭新的城市群正在珠江三角洲拔地而起,生态环境也因此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