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琵琶协奏曲

大肚能容,容人間恩怨親仇, 个中藏有几許;開口便笑, 笑世上悲歡離合,此處己無 些煩。 --笑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十面埋伏 琵琶协奏曲
 

联接http://cdn.wenxuecity.com/upload/media/12/f8/50/SwJfIsBO1231.m3u

(转载)



十面埋伏为琵琶曲,有些曲谱记载它的曲名为《淮阴平楚》或《楚汉》。今传《十面埋伏》分为十段: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



《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分别为: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十面埋伏





琵琶曲。又名《淮阴平楚》。流传至今约400余年。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全曲分13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 2.吹打; 3.点将; 4.排阵、走队; 5.埋伏;6.小战; 7.呐喊; 8.大战; 9.败阵(垓下楚军被重重包围,项羽败阵);10.乌江自刎;11.争功; 12.凯旋; 13.回营。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最后的3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5个小段,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

第二部分,中间3个小段,即6、7、8小段,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

第三部分,最后的5个段落中的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艺术形象,后3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十面埋伏》是琵琶曲中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而此曲则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本曲气势雄伟激昂,形象鲜明突出。





全曲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五个小段)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震撼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第三部分(包括后五个小段)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段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的胜利者姿态的情景。乐曲中琵琶运用特有的轮指、“刹弦”技巧等来表现情景,尤其在高潮处“九里山大战”时,就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来表现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决战,琵琶对喧嚣的音响模拟十分出色,很有感染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