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在古典文献中有指上文所属的鸟图腾氏族青鸟氏,如:南朝的齐朝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于时青鸟司开,条风发岁。” 和南朝的宋朝李长民的《广汴赋》:“当青鸟之司扉,开条风之研暖。”也有指青色的禽鸟,如:汉代张衡的《西京赋》:“翔鶤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昭明文选》中江淹《杂体诗 效阮籍“咏怀”》:“青鸟海上游,鸒斯蒿下飞。” 这里青鸟就是青色的海鸟;又如李白的《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诗:“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和清代顾炎武的《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征诗纪之》诗之二:“垣外白榆随宿列,树头青鸟候风翻。”
本文讲的青鸟不是现实的禽鸟,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和西王母的使臣,天之色青,所以青鸟即是天鸟。在中国文化中,青鸟是比凤凰更古老的一种称谓,代表吉祥幸福,传说青鸟是王母娘娘身边传递佳音的使者,她的使命是帮助人类寻找幸福、纯洁、自由快乐的天堂。《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晋代郭璞注解说:“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这里是说青鸟平时栖息在三危山,它们的工作是为西王母拿取食品。
唐代初期欧阳询、裴矩、陈叔达等人于唐武德七年 (624)奉敕编纂的一部现存较早的类书《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旧题东汉班固的《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 汉武帝 )于承华殿 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这个青鸟传书的故事是说汉武帝时,一天中午时分,忽然有一只青鸟从西面飞来,停在殿前。武帝问东方朔这是怎麽回事?东方朔说:“这是西母王想要来。”过一会儿,西王母到了,还有两只同样的青鸟夹侍在她旁边,后人因此以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历代有不少涉及这一话题的诗文,如:南朝的陈朝伏知道的《为王宽与妇义安主书》:“玉山青鸟,仙使难通。”;唐代李商隐著名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南唐中主李璟的词《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清代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San Francisco旧金山)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之四:“但烦青鸟常通讯,贪住蓬莱忘忆家。” 现代欧阳予倩的京剧剧本《人面桃花》第二场:“听他言来心烦闷,想不回家万不能,哪有青鸟传芳信?”
在《山海经 大荒西经》却是另一种说法:“有玄丹之山。有五色之鸟,人面有发。爰有青鴍、黄鷔、青鸟、黄鸟,其所集者其国亡。” 袁珂(1916—2001)在《山海经校注》中说:“此经之下文‘青鸟、黄鸟’亦即上文‘青鴍、黄鷔’矣。’”青鴍、黄鷔或叫青鸟、黄鸟,古人认为这两种怪鸟极端不祥,是亡国之兆。传说两只怪鸟都是人面鸟身,前者长有青色的羽毛、后者长有黄色的羽毛,因此分别被称为“青鴍”和“黄鷔”,按照袁珂的说法,它们就是青鸟和黄鸟,它们也被称为“应祸”,据说常常二只一起飞翔,凡是飞越经过的国家或者停留的国家都会灭亡,这样传说中青鸟又变成不祥之鸟。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故事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后,为了报仇,便化成叫做精卫的小鸟,“常衔西山之山石,以堙于东海”,这里所说的“西山”的名字叫做发鸠山。这个故事出自《山海经 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模样长得纤秀,性格却很倔强。姐妹们都喜欢打扮,惟独她酷爱体育,尤其水上运动,游泳划船,跳水冲浪,无一样不爱,无一样不精。有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像乌鸦的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所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着,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在距离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646.8米的蜿蜒南北,雄伟壮观的发鸠山。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发鸠山由三座主峰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方山峰是发鸠山的主峰,它比海拔1524米的泰山最高峰还高出120多米。峰恋叠起,怪石峥嵘,云涛雾海,景色奇特。峰顶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这里修筑庙宇。主峰稍南有一无风台,这里任何时候都无一丝一缕的风息。偏南依岩筑室,为寺僧禅室,称“起云洞”,洞口有石山,云气冉冉。发鸠山东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主要源头。古时源头建有“泉神庙”,后改为灵湫庙,传说是神农炎帝为纪念其女儿女娃所建。庙宇宏大,造型别致,庙的周围有摩天塔、上天梯、通天桥、南天门、八角琉璃景、四星池等建筑。
发鸠山脚下有一景观称“浊源泻碧”,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往。当游人夜宿灵湫庙,静夜时能听到山下汩汩泉水的响声,妙不可言。发鸠山的庙宇大多与精卫鸟有关。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他把区区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伟大,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精卫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也是一种传说中的鸟。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都是我们民族伟大而崇高精神: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象征。愚公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在中国家喻户晓,而精卫,可能因为大用了这个名字,人们有意回避变得默默无闻。最近情况有了变化,2007年拍了一部三十多集的电视连续剧《精卫填海》,长治市为了开发发鸠山旅游资源,很起劲,不过在下以为并不成功,剧本在胡编乱造。
《庄子 內篇 逍遙游》一开始写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北方大洋中有一只叫做鯤的鱼,身体有几千里那末大。鯤会化作一只叫做鹏的鸟,背宽几千里,一旦飞起来,展开的翅膀就像盖满天空的云。这只鸟准备越过大海搬到南方的大洋,这南方的大洋就是天池。南朝有一部志怪小说几名为《续齊諧记》南朝萧梁时吴均(469~520)所撰。此前,刘宋时的东阳无疑有《齐谐记》7卷,已佚,吴均续作1卷,《隋书•经籍志》有著录。《续齐谐记》现存传本只有17条,但文辞优美,书中不少故事曾广为流传,其中有一条说:“鵬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是说大鹏乃一种体背宏巨,状若泰山的大鸟。它准备飞往南方大洋,舒展双翅,则如乌云蔽日。大鹏一拍翅膀能够击水三千里,又可以乘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遏绝云端,气冲霄汉,还能够连续飞行六个月才休息。成语“鲲鹏展翅”、“鹏程万里”皆出于此。
很明显,古今中外,即使在恐龙时代也绝没有庄周所描写的这样的庞然大物,但是后人却津津乐道大鹏鸟,经常用作男性的名字。晋朝的阮宣子,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后代,家境贫穷,四十岁才找到老婆。他喜欢读《易经》和《庄子》,写了一篇《大鹏赞》,文笔非常优美,全诗是这样的:“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翕然层举,背负太清。志存天地,不屑唐庭。鸴鸠仰笑,尺鷃所轻。超世高逝,莫知其情。”唐朝的李白从青年时代开始,就以大鹏自比。二十来岁的李白曾经写过一首《上李邕》,表现了壮志少年的豪放气概。诗歌是这样写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诗中宣父,指孔子,《论语》有“后生可畏”之句。
旧版本的《说岳全传》一开始是这样的:佛祖在天庭说法,众生听法,大鹏鸟护法。众生中乌龟放了一个臭屁,严重扰乱会场。于是大鹏鸟狠狠地啄了乌龟一下,以示警告,从此乌龟记恨在心,伺机报复。宋徽宗是一个迷信道教的皇帝,有一次他给上天撰写青词时,玉皇大帝四个字点错位置变成王皇犬帝,玉皇大帝看了这份青词大怒,说:“王皇犹可恕,犬帝不可恕。”,就派一条孽龙下凡,夺宋徽宗的江山。佛祖知道了,对玉皇大帝说:“赵佶自作孽,但是百姓是无辜的。”加派大鹏鸟下凡救助百姓。乌龟觉得机会来了,也偷偷下凡捣乱。这孽龙就是金兀术,大鹏鸟就是岳飞,乌龟就是秦桧。这一段显然是由岳飞字鹏举,桧与龟同音,敷衍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神话中,也有一种大鹏金翅鸟,是一种性情猛烈、类似鹫鹰的巨鸟,梵语叫迦楼罗, 又称“苏钵剌尼”,是“天龙八部”之一。天龙八部是指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迦。为佛教中的守护神。大鹏金翅鸟降生之时,身光赫奕,各路天神误认为它是火天而顶礼膜拜。成年的大鹏金翅鸟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如意珠,身长八千由旬,左右翅各长四千由旬。由旬为古代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指公牛拉车行走一日之旅程。由旬有小、中、大三种,分别可换算为大约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它在空中飞翔,巡视大海中应死的龙,发现龙时,用翅膀煽开海水,成为两半,龙见这个阵势,吓得发抖,就失去知觉,等着被吞食,大鹏金翅鸟于一日之间可吃掉一个龙王及五百个小龙。佛教的一些流派还认为,大鹏金翅鸟是梵天、毗纽天、大自在天的化身,也是释迦牟尼的老师文殊菩萨的化身,代表着智慧和勇猛。
还可以在列举一些传说中的鸟。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述了关于重明鸟的故事:“尧在位七十年,有抵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晴在目。状如鸡,鸡如凤,时解落毛羽,肉鬲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国人莫不扫洒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末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及至魏晋以后,民间仍在每年除夕春书于门首贴挂重明鸟图画,以期镇妖祛邪,柞降安祥。
比翼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名鹣鹣、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山海 海南经》:“比翼鸟在(结胸国)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又《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凫:野鸭。《尔雅 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又鲽是比目鱼,所以常用鹣鲽比喻夫妻感情融洽。
宋代罗愿(1136—1185)写了一部训诂书,因为有一部很有名的解释草木鸟兽虫鱼各种物名的《尔雅》,罗愿以该书为《尔雅》辅翼,所以名为《尔雅翼》。书分32卷,卷十三至卷十七解释鸟类,卷十六中说:“鸩,毒鸟也……昔有人入山、见其步法,归向其妻索之,妇正织而机翻”可见此鸟毒恶之甚,所以古人以鸩为毒鸟,人们都忌讳见到这种鸟。鸩是脖子上有一圈发亮羽毛的大鸟,眼里充满着血红的颜色,鸩鸟只能生活在有古木有蛇蝎的山林里。据说以鸩羽浸制的毒酒,只要少许进入入口,便致入于死,所以历史上多有以鸩酒杀人之事。据清代名医陈士铎(约1627—1707),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祖传秘本及当地医家所传诵的病案整理而成的《辨证录 中毒门》:“人有饮吞鸩酒,白眼朝天,身发寒颤,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状,心中明白但不能语言,至眼闭即死。”制鸩酒方法最为简便,即以鸩羽拂之于上等好酒,酒色香味不变,而鸩毒尽入,喝之顷刻间五脏俱溃,神经麻木,无痛而死。鸩酒一直是皇宫谋杀、赐死的上品。
九头鸟,又名鬼车鸟,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一部著名类书《太平御览》卷九二七中说:“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大者翼厂丈许,其眼睛昼盲夜瞭……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留下《鬼车诗》一首,对此有最为生动完整的记述:“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属,弯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透,自从狗嗤一头落,断头至今清血流,迩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咻鹠。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惊辄堕,有时余血下点呼,所遭之家家必破。我闻此语惊且疑,反祝疾飞无我祸,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细理莫详,占凶在人不在物,一去两头反为祥。……”这传说中的凶鸟曾使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的人们惶恐不安,害怕被摄魂降灾。
郦道元《水经注》中载:“阳新县地多女鸟。”女鸟又名姑获鸟,在传说中是专降小儿疾病的鸟,相传为产妇所化,正月夜出现,其声似小儿泣,喜取人女子养之,至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说鸟落尘于儿衣中,可令儿病.故“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