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冷战时期对空中加油方式的战略选择(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冷战时期对空中加油方式的战略选择
2008年11月  来源:新华网

冷战时期对空中加油方式的战略选择

KC-135空中加油机[环球网]

    二战结束后,冷战格局慢慢形成,美国的保守势力敏锐地察觉未来世界将是美、苏对抗的格局。为了应对这种挑战,美国开始考虑改组军队,建立独立的空军被提到议程,艾森豪威尔和杜鲁门是这种观点的有力支持者。由于尝到了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的甜头,美国人把核威慑作为国家的主导战略。

    1946年,美国战略空军(SAC)宣告成立,远程轰炸成为人们考虑的首要战略问题。美国人从"东京大轰炸"的反思中认识到空中加油的重要性,在美国战略空军成立几周后,空军重型轰炸机航空委员会的咨询机构提议发展空中加油技术。当时可供选择的机种有限,加油装置也只有少数几种现成的方案。1948年美国人定购了35套英国曲型软管加油装置,配备在KB-29M上,1950年随着波音探管研制成功,采用"硬式加油"的40架KB-29P装备美国战略空军部队。

    美国空军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硬式加油"方案的,实际上,直到1950年空军战斗机都采用"软式加油"方案。3年后,美国战略空军对"软"、"硬"加油系统进行了对比,最后选择了伸缩套管加油装置。

    对于执行远程战略轰炸的大型轰炸机而言,多点对接的"软式加油"没有意义,而对加油速度的要求却很高。对于一架载油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轰炸机而言,每分钟1000公斤左右的加油速度,一架飞机的加油就需要几十分钟时间,这显然是是难以满足要求的,"硬式加油"每分钟可加油3000公斤左右,是战略轰炸机唯一可以选择的加油方案。

    当时空军战斗机协会反对淘汰"软式加油"系统,但是他们的意见被战略空军否定了,因为当时加油机配备工作是由战略空军司令部负责的。

    随着B-52轰炸机的出现,空中加油机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喷气时代,1956年,由波音707改装的KC-135首飞,1957年装备空军,从此,KC-135在美国战略空军的操纵下成为空军唯一的专门加油机。1981年,载油更多的KC-10投入使用。

    关于空中加油的"软硬之争",出于不同的战略考虑,英国、法国和前苏联都选择了"软式加油",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也同样选择了"软式加油"。然而,越南战争中空中加油技术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硬式加油"的优越性逐步被美国空军所认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