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金凤《温馨一刻》有感

来美多年,感慨万千:风中秋叶,风起则飞,风停遂止,随缘起落,岂有它哉?唯书作伴,唯文作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生最大的快乐,我也不能答,恋爱,甜蜜,结婚开心,添孩子,更开心。可那就是最大的快乐吗?真没有那么简单。也许,一次次客服困难,一次次获得成功,都有很大的快乐,但要明确那就是最大的,无法确定。

但是有一次,当我看着自己女儿,在千百人面前获奖,那是全场唯一的金奖啊!所有参与者为我女儿欢呼,许多人向我走来,和我握手,向我祝贺,我的心颤动了,泪水夺眶而出,为女儿骄傲,为女儿自豪,也是为作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啊!快乐,真的快乐!大概,那就是我永生不能忘怀的快乐。那就是最大的啦?!

如果是,那就是,就算是吧!那么,这一刻,可以回答:在我的心底,孩子的成功,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其实,就那么简单。什么时候孩子能给我更大更多的快乐?我在期待。。。

孩子,能听懂父母的心语么?

01-05-2009

上文是阅读金凤《温馨一刻》的有感,附


《温馨一刻》


                ·金 凤·

  十多岁的女儿有时会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觉得最快乐?

  我一般都不能马上回答,总会在脑子里把我生活中那些重大的时刻回忆一番。考上大学,拿到出国签证,儿子女儿出生,全家久别重返,等等,等等。我觉得最快乐的时刻应该是指人生的大事件,大快乐。我一下子答不上来的时候,就会来个反问句丢给女儿:那你什么时候最快乐呢?女儿眨巴一下眼睛,脱口而出:和你一起做蛋糕的时候!

  那一刻我心中一下子特别感动,便想起了许许多多次和女儿一起烘烤蛋糕的情景。女儿小时候,周末是我们母女亲情互动,在厨房大显身手的时候。那时女儿人还没有厨房台子高,她常常站在小凳子上面,两只小手扶着台子看着我忙活。

  稍微大点儿,女儿会帮助我把鸡蛋打碎,用搅拌机把面糊搅匀。当然更多的时候,她都是在帮倒忙。手上、脸上、身上,到处都沾着面粉。我让她照照镜子去,她小跑着离开了。没过一会儿,我就能听到从房间里传来她那清脆的笑声。

  我把面粉倒入大碗,按要求加入鸡蛋,菜油,牛奶等材料,用搅拌机搅匀,然后撒上核桃仁或女儿喜欢的巧克力chips。每次放入烤箱前,女儿都会用她的小手指头,蘸一下烤盘中的面糊,放到嘴里舔一下,笑眯眯地说:嗯,真香啊!

  烤箱关上之后,我把里面的灯打开,女儿就把小凳子挪到烤箱前面,端正地坐下。她两手托着腮,乖巧安静地等待。透过玻璃,看着烤盘里的面糊,慢慢鼓涨、膨松,颜色也从白色变黄,一点一点变成金黄。女儿的眼睛亮晶晶的,闪着兴奋的光芒。蛋糕的香味在屋子里一点点散发、弥漫,温暖甜蜜的感觉溢满心间。那一刻在女儿的印象中应该无比温馨美丽,快乐无边。

  对于小孩子,其实快乐就如此简单具体。

  又是烤蛋糕的时候了。

 读《杏花园的白蝴蝶作者BY 陈善壎》有感

前段时间身体不适,很少上美华论坛,或是蜻蜓点水,竟漏过了老陈的的《杏》,极少晚上上网的我,今晚鬼使神差,夜已深深,竟读到如此佳作,心有感触,不嫌时晚,也写几句。

善薰先生此文,要说是散文,可说别具一格,它笔墨细致,犹如小说,许多描述都十分详尽精细,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因为我也喜欢写散文,却常常用笔浅浅,一带而过,难有像善薰先生一样的精细用字,绵密铺陈,因此,写作虽多却难有精品。读此文,真的大有启发,如此虽不能早眠,也不枉夜读!《杏》将是我的范文,我会当好好品习。

说多几句,就是美华文友的真诚点评和精彩文字,无论文刀,荒田,国参,还是翎翅都真诚赏读,点评到位,读来真的感人。有文友如此,我心愉悦!文人相轻可休矣!起码在美华论坛,就是如此。我为美华的好风格骄傲自豪。

1-4-2009

读过善醺先生的多篇作品,感觉是篇篇有味,余味无穷。有时感觉老陈就好象生活的收藏家,把生活里的各种人物收藏在文字里,只要他需要,随时可以把收藏品拿出来晒晒太阳,让参观者(读者),看到一幅幅形象鲜活的画像,即使是老陈过去收藏的久人物,也能让人看到新鲜。这是我的心语,绝非吹捧。

如今读《大》文,我又看到一个晃动的过气大老板。他过去的富有,曾经的成功,习惯了的摆款,还在追求的虚荣,都给人留下印象。其实(由于是短文),老陈笔下的阿其,着墨并不算多,却由于作者观察细致,描写深刻,仍然给读者一个形象丰满的男人。如果用心,透过文字,大概还可以听出阿其的心语,内在的思维。《大》可算成功的作品。

记得两年前读过刘荒田笔下的老南,同样给我深刻的印象。一个文革时代的诗人,一个金山世界的闯荡者,一个故去的老朋友,同样因为浅墨丰型,令我印象深刻,至今难忘。我自感慨,好的作家,笔下总有人物,总存鲜活,读者用心读了,也在心里影印了,这就是作家的成功。

多谢你,老陈,你让我也收藏了一个老板,内心也多存了几个铜板。呵呵,开心!

01-05-2009


金凤此文,惹我共鸣。

去年六月,我随团游华东五市,车上一年轻人,不时口出污言,大声喧哗,团友多不悦,却无奈。至游无锡灵山大佛,此人更口无遮拦,随意亵渎神灵,令我心头不快,一时难耐,向其进言:我们身处灵山圣地,举头就是神灵,要人人自重,敬佛慎言,如口无遮拦,于己于众都无益。大慨见我态度真诚,讲得有理,年轻人虽泱泱,却是纳言:我是无心随口的。。。却自此慎言,满车安然。

类似蒋子龙写的故事,我听过不少,举头三尺有神灵,绝不可以轻言“没有”“不信”。即使你认为“没有”或“不信”,神灵圣地,自重慎言,绝对需要。其实,敬神,也折射敬人。相互尊敬,和谐相处,何乐而不为?

金凤借“举头三尺有神明”一言,发挥成一篇文章,让读者我,听过故事,警醒心灵;读过文字,更明事理。细品金凤“举头三尺有神明。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循规守法,不为所欲为。”的心语。举一反三,于生活,于论坛,于文字都要“循规守法,不为所欲为。”于人,于事,于文共举和谐。

当今美华,已呈现良好互动,和谐相处的气氛,大家再加把力,多写文章,多作评论,美华论坛必可红火起来。2009,我极期待!

风中秋叶临屏
01-08-2009


举头三尺有神明


金凤

看过作家蒋子龙写的一篇文章,是讲二十年前他上五台山的亲身经历。

我刚好在二零零六年的夏天到过五台山,所以对他文中描写的景点既熟悉又亲切。他所讲的故事,也让我记忆鲜明,感触很深。

一九八七年夏天,蒋子龙和三十多名作家,编辑,参加山西省作家协会组织的文学笔会后,一起上五台山旅游。

他们到了一处叫佛轮常转的地方,那里珍藏着一座遐迩闻名的转轮藏。转轮藏为木制,是明代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由五台山著名高僧憨山大师自募资金、自己设计制造的。它有六角二十一层,高十一米,上大下小;底层装有转盘,轻轻一推,即可旋转。设计新颖,别具一格,为木结构制作精品。据说,制作此转轮藏的用意不仅在于珍藏经卷,还有“法轮常转,碾碎罪孽”的作用。用手每转动一次转轮藏,就如同念诵了一遍经卷,使人免去一切烦恼。

导游告诉大家要顺着时针转,这样就可以消灾免祸,一生平安。这时,一个年轻的女编辑跳出来抢风头,大声说:我就反着转,又能怎么样?后来也有其它人跟着起哄,也开始反转佛轮。他们口无遮拦,高声喧哗,招摇张扬的举止与肃穆安静的禅房寺庙极不协调。

后来他们经过一个大殿,看到许多僧人在做法事。游客们都安静地聆听、观望,气氛庄严肃穆。忽然一个容貌美丽的尼姑引起了这帮文人的注意。那个反转佛轮的女编辑又开始品头论足,说长道短,一点不收敛。尼姑一定听到了她的言论,也许是为了不影响法事,就悄悄从后门退了出去。

最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叫“佛母洞” 的地方。佛母洞又被人们称为千佛洞,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即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国善觉王的女儿,迦毗匀卫国净饭王的第一夫人。

千佛洞之洞,分内外两洞。外洞大而明,内洞小而幽,中间有一个扁圆形孔穴相通.内洞中,可以容纳五至七人。内洞的洞壁上,山岩经水溶化,产生许多乳石及石笋,夹有各种色质,犹如人体心肝五脏,洞形又呈葫芦形状,后人便称之为母腹。佛教宣扬进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复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烦恼,获得无上欢乐幸福。

听完解说,一个知名评论家首先钻了进去,他刚下去,天上忽然飘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地面。於是别人怕弄脏衣服,就都停止了脚步。评论家在洞里孤零零的,就招呼外面的人下去。看没人响应,就开始蛊惑人心,信口开河:下来啊,我真的看到了佛母的心肝五脏……有人在洞外问:你怎么知道那就是佛母的心肝?他说:跟人的一个样。那人又问:你见过人的心肝五脏吗?他说:我没见过人的还没见过猪的嘛!

这种亵渎神灵的话语,实在是有点过分,粗俗。不过,大家谁也没有在意,回去的路上,依然谈笑风生,心中毫无半点不适之感。

没想到,旅游车行至半山腰的时候,忽然发生意外。车子摇摇晃晃,头朝下呼悠悠地翻到了山沟里。万幸的是,虽然车子严重损害,不少人受了伤,但无一人死亡。

蒋子龙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口无遮拦的女编辑当时的惨状:身上别处都完好无损,只是头上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而那个刚才在山上曾钻进“佛母洞”的评论家,也是别处无恙,却惟独撞伤了嘴巴,肿得老高,象极了猪的大长嘴。他的样子显得十分滑稽好笑,可当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直觉得毛骨悚然!因为人们都还记得他在“佛母洞”里那番关于猪的亵渎……



蒋子龙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到:守住心就是守住嘴,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绝不妄加评判。


看到这里,我感触良多。对我们许多无神论者来说,车祸和前边的不敬言行可能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当事情发生了,人们不禁要扪心自问:自己张扬无忌的行为是否在冥冥之中触犯了什么东西,而招致惩罚、身遭不幸呢?

确实,对于你不理解的东西,可以不信,也可以不屑一顾,但是切不可以口无遮拦,胡说八道。尤其在五台山那样的佛门圣地。

古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循规守法,不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到哪里都混不吝的滚刀肉确实让人心生厌恶。

口中留德,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人,对事,对自然界的一切,都要宽容,理解。实在理解不了,发发议论,提个问题,并不为过。但过分恶毒,诅咒别人的话,就要严格控制了。

其实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心里也常常会产生恶毒之念,比如前几天,我在学校吃了一张罚单,罚单上说我的停车证展示得不清楚。我一看那几十元的罚款,气就不打一处来。停车证不是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吗?只不过那天遮阳板稍稍挡了一个角,那检查员只要掂掂脚尖、伸伸头就看清楚了。生气的瞬间,心里也狠狠地骂:这家伙真XX缺德,叫他没有好下场。

其实仔细想想,也是自己的错,谁叫自己把停车证遮住了一角呢?


忘了在哪里看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年轻人和他的老板搞不好关系,常常发生口角。有一次在气头上,年轻人就恶狠狠地骂了他一句:你这种人,整天想着整人,出门就让汽车撞死你!他呈了一时的口舌之快,觉得十分过瘾。

几个月之后,老板有一天忽然没来上班。后来公司里得到消息,他出车祸死了。

按说眼中钉除了,年轻人该高兴了罢,可事实正相反。他开始内疚,后悔,觉得自己一语成谶,恶毒的诅咒促成了他的死亡。於是,夜里常做恶梦。梦见老板披头散发,青面獠牙地来到他的身边,向他讨债、索命。(咦,这故事怎么有点儿蒲松龄《聊斋》的味道?)

这样的故事听着就让人后背嗖嗖冒冷气,如果不说那句话,老板出车祸死了,年轻人的良心是不是会安静一些呢?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中国旅客到泰国游览之后,到一个礼品店里买记念品。她嫌礼品太贵,就和售货员讨价还价。售货员说:我不能给你减价,因为老板不在,我做不了主。游客说:这样吧,你给我减价,我给你回扣。这样你和我都得好处,反正你们老板也不知道。女售货员说:老板不知道,可是佛知道。

不能因为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道,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