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的误区& 菩提道之阶次 _ 祖师冈波巴大师

http://blog.fosss.org/showfile.html?projectid=3&username=dakini&articleid=BDED30C27E8A414E8BF66558D18236D0

1

作者:祖师冈波巴大师
汉译:智学法师(宝吉祥译师)
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之二《法会大开示》第三辑 法会大开示
题目:实修的误区
心地家园网络输入及校对:修乐
说明:此网络版已经通过智学法师的审阅,本着对法的尊重和负责,请诸位网友及各网站转载时不要增删修改,并请注明出处。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在所有的修行(误区)之中,哪一样是较大的呢?
  修行误区较大的一个,就是我们对于世间今生所表现出来的强烈贪恋。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今生暂时的利乐之中,收心转意才行——对于一个未曾从世间今生收转心意的行者而言,要知道,他是没法成为大修行人的呀!
  对于真修实证者而言,他们往往又会存在三种“体验的误区”、四种“见解的错处”。
  
  一、三种体验的误区:

  所谓“三种体验的误区”,是指:

  1、(通过如法的修习,我们自然就会生起)身心的喜乐;籍由身心喜乐(的滋味),本是会生出更加广大的修行体验的,但是,假如我们对此“喜乐的体验”贪恋不放,而执着地认为这种体验就是最好的,那么,这种对于喜乐的贪执,就是我们投生欲界的最直接的原因;倘若在这种贪执喜乐的心态下去世,那我们就会错误地走向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欲界的快乐之后,(由于往昔恶业力量的现前,而驱使)我们又会进一步再走向广无边际的“三恶道”——放心好了,这一定是毫不费力的事情呀!

  2、(在喜乐的基础上,通过如法修习,那么,我们自然就会)远离昏沉,而在心境上呈现出“明朗的体验”来;但是,假如我们对此“明朗的体验”贪恋不放,而执着地认为这种体验就是最好的,那么,这种对于“明朗”的贪执,便是我们投生色界的最直接原因;倘若在这种贪执“明朗”的心态下去世,那我们就会错误地走向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色界的快乐之后,(由于往昔恶业力量的现前,而驱使)我们又会进一步再走向广无边际的“三恶道”——放心好了,这一定是毫不费力的事情呀!

  3、(在明朗的基础上,通过如法修习,)假如心念未被业气驱使,那在心境上,就会呈现出“无念的体验”来;但是,假如我们对此“无念的体验”贪恋不放,而执着地认为这种体验就是最好的,那么,这种对于“无念”的贪执,便是我们投生无色界的最直接原因;倘若在这种贪执喜乐的心态下去世,那我们就会错误地走向无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无色界的快乐之后,(由于往昔恶业力量的现前而驱使)我们又会进一步再走向广无边际的“三恶道”——放心好了,这一定是毫不费力的事情呀!

  二、四种见解的错处

  就算我们未曾误入这三种误区,在空性方面,我们也容易犯下四种“见解的错处”:

  1、所谓“空性流于‘所知万物的本性’”,这是指某些人只是空口泛称:

  “一切(主客二元对立的)‘能所二取’的事物,它们本来就是清静的、本来就是开解着的,它们从本初、本源、本始上本来就是佛陀的觉悟,本来就是浑然天成的,因而,‘修不会使它变好,不修,也不会使它变坏’。另外,也没有‘善与不善’(的差别),善,不会给他带来利益;不善,也不会给他带来损害——要知道,(善与不善之间)就像是把手伸入‘黑色的牛角’与伸入‘黑色的小袋’一样,二者并没有区别。”

  这种夸夸其谈的“空性清谈者”,就是“空性流于所知万物的本性”了。

  2、所谓“空性流于对治”,就是指:自戒律方面的根本教典《嘎黎嘎》以上,直至无上密部《密集金刚》以下,我们对于所有这些教典所作的听闻和思维,都必须成为对治烦恼的工具;或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下自修习“死亡无常”,上至修习“无生深意”,在这之间,不管是“守戒”、“积福”也好,还是“忏罪”、“实修”也罢,无论我们有着怎样的修为,所做的这一切,也都必须成为对治烦恼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斩断烦恼的根本;假如斩断了烦恼的根本,那么,烦恼便像断根的松树一样,永远都会失去复活的机会了。

  若非如此,当烦恼来临的时候,假如只是用心意分析、思择:“三毒、五毒等等,无论是哪一种烦恼生起,也都是‘空的本质’,因而,‘烦恼的本性’,其实是并不成立的”,假如我们只是这样用心分析,然后就束之高阁、不求实证的话,那要知道,假如只将烦恼修习为“自性并不成立”,借助于这种修法,虽然暂时看起来好像有些对治烦恼的作用,但是,不要说靠它将烦恼连根拔起了,就算是暂时把烦恼压伏下去、暂时使烦恼减弱下去,恐怕我们也难以做到。

  这种“未能拔除烦恼根本,而仅以心意分析后就束之高阁、不求实证”的“空性”修法,就是叫做“空性流于对治”了。

  3、所谓“空性流于印定”,这是指:无论我们做一些什么样的“白净善法”,对于所作的一切,为了消除自己的执实、执相的情结,我们经常会加修一些对治方法。不管是借助于“远离一多”等等分析推理,来进行考量、分析而确断为“自性不成立”也好;或是通过“观空咒”、“驱魔咒”作净,而将它们观修为“自性不成立”也好;或是用“不去缘对‘三轮’的清静胜慧”来掌控善行的始终,而将所修善法作为是“自性不成立”也罢——要记住:只要是最初先缘见“有实体、有形相”,而后再将它们印定为“自性不成立”者,印定为“空”者,这些便都属于“空性流于印定”的范筹了。

  4、所谓“空性流于道”,这是指:总体而言,在真正如实证悟大印实相的时候,我们就会了悟到:“ 基”、“道”“果”本来便圆满于同一本源自性之中——要知道,这种证境不是主观臆测的“心意凭空造作”的产物,而是从深奥的内心证悟世界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的。基于这种原因,所以,《文殊真实名经》中,才有教敕云:

大觉无始亦无终,
最初大觉亦无因;
唯一智眼无垢染,
证本觉身即如来。

(这个偈颂如果翻译过来,意思是:)

(平常心的)“大觉”
既没有开始的时候
也没有结束的时候
那“最初的大觉”
也是“无因”的
(那种境界)
只是一种没有垢染的
“智慧之眼”罢了
证有这种“本觉身”的人
(就会像如来)那样(快乐地)来去了。

  这个偈颂,说的也正是上述那个道理。假如我们未曾认识到这一点,却只把“修习空性”作为“道”来看待,而在心中想着“我要证得具备‘三身五智’、遍知一切、相好庄严的大觉佛果”——要知道,这就是“空性流于道”了呀!

  总体来说,我们在实修方面,不要流于上述的“三种体验的误区”,以及“四种见解的错处”——要知道,这可是及其重要的喔!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第三辑:法会大开示 第十四则竟

相关链接:

直贡噶举法王:《冈波巴大师全集》序 | 修乐

智学法师(宝吉祥译师)简介 | 修乐

集福与空性 | 修乐


2                                                 菩提道之阶次

                                     作者:冈波巴大师    文章来源:解脱庄严宝

    菩提道之阶次摄言之可如下颂:

 

    “资粮加行道,见道及修道,圆满究竟道,五道至圆成。”

 

    菩提道灯论,释五道时说:

 

    下、中二类根器的人,最初学佛之时,先示以佛法之基础,然后使之启发

行、愿二种菩提心,然后教以精勤集聚福慧二种资粮。如是教示资粮道的教法。

这样努力,渐次契证诸法空性,就能进入加行道‘暖’位了。然后证入初欢喜地

见道、修道及究竟道等阶次……”

 

资粮道

 

    一个具有(大乘)种性之人,最初发了大菩提心之后,向上师求得口授(修

习福慧二行),乃至未得智慧暖相之前,进一阶段之善行努力统名为资粮道。在

这个阶段中,行者之宗教体验可以分为四个重点:欣乐佛法,增上意乐,实际体

悟和心有所得。为什么叫做资粮道呢?这是因为要使行人成为堪能产生证悟暖相

之法器而修福慧资粮,所以叫做资粮道;又与解脱相应,为诸善法根本,故名资

粮道。在这个阶段中,菩萨致力于十二种法要之修持:即四念住,四正断和四神

足。

 

    四念住是:身念住——以正念观察身体。

              受念住——以正念观察六尘六识之感受。

              心念住——以正念观察此心,

              法念住——以正念观察(心所思法)。

 

    这是小资粮道(初阶)时,所着重修持之法。

 

    四正断是:令已生起之恶法速疾断除,

              令尚未生起的恶法或罪业不要生起。

              令未生起的善业能够生起,和

              令已生起之善法增长。

 

    这是中资粮道(中阶)时,所着重修持之法。

 

    四神足是: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和观三摩地。

 

这是大资粮道(后阶)所着重之修法。

 

加行道

 

    加行道是在资粮道究竟以后之进一步阶段。此时能证悟四圣谛法及其随顺决

择之四支分。此中有四位:即暖、顶、忍、世等一法等位。为什么名为加行道(

或相合道)呢?那是因为此阶段之行人能契合真谛之证悟的缘故(或邻近真正见

道位之前阶之故),所以叫做加行道(或相合道)。在暖位和顶位之时,会具足

五根:即信根、精进根、正念根、三昧根、智慧根。在忍位和世第一法位时,则

会具足五力:即信力、精进力、正念力、三昧力和智慧力。

 

见道

 

    见道者,是在“世第一法”位之后,以止中修观四圣谛,因而生起同等之胜

观,如观苦谛时,生起(对现世之满足)知苦法之忍相,对苦之事实知其为“真

”之智慧,对苦谛引生进一步之推广了解(知色界、无色界亦是苦相)之智慧,

对此苦谛认知其确为真实之认知。每一圣谛皆有四种观察,故总其为十六种心刹

那之觉智和顺忍。

 

    为什么叫做“见道”呢?昔所未见之圣谛,如今已见故名见道。在此位时具

有七觉支:正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乐觉支、轻安觉支(或清净觉支)、

三昧觉支和平等觉支。

 

修道

 

    修道位是指在见道位以后,迸而获取之各阶位。此又可分为世间(修)道和

出世间(修)道两种。初项,世间修道者(是指往于此位之菩萨,仍旧修习)与

世间共之色界初、二、三、四禅和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

想非非想处等四定,需要修习这些禅定的作用有三:

 

    (一)降伏修道位所断舍之诸烦恼故。

    (二)成就四无量心等殊胜功德故。

    (三)为出世道(之修行)作基依故。

 

    出世间修道:这是指缘于二种智慧之随顺修习止观法。见道时,四谛中之每

一谛皆各有忍法和智法四种合成,四四一十六位,其中八位属于忍法,中八种属

于智法,为修道位所属,计四禅定,无色界之(初、二、三)定及四无量心等,

依彼而修习之止观也。若为契悟法性而修观者,则属于法智,若为证入智慧而修

观,则为悟智。非想非非想处定之识蒙昧不明,所以属世间定摄(不能用于修道)。

何以故名为修道?于见道时之真如悟境数数修观(使增上广大),故名修道。此

阶段具足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究竟道

 

    究竟道者即是金刚喻定(或喻如金刚三昧)确知以后,无复再生(于轮回),

或知无生之自性。金刚喻定者即是超过修道位之最后阶段,为相合道及障碍道之

总集也。此三昧无有任何障碍,坚实、稳固、一味、遍满,喻似金刚,故名金刚

三昧。无有障碍者,世间各种违缘不能动也;坚实者一切诸有不能坏也;稳固者,

诸妄念不能动也;一味者,其相一味也;遍满者,缘观一切所知法之总相真如也。

得此三昧后,以证悟四谛之胜智抉知,从此无复投生于轮回,烦恼集谛之因已断

尽故。知无生者,以证悟四谛之胜智缘观苦果已尽,无复再生苦果故。或简曰,

因已消尽,无复再生果故。此究竟位具足无学位之十法:即:无学正见……乃至

无学三昧等(八种无学正道,以及无学解脱及无学正智)(合共为十)此十种无

学法者皆属五种无漏蕴法所摄。(例如,无学)正语、正业、正命三者属戒蕴摄;

(无学)正念,正定属定蕴摄;(无学)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属慧蕴摄;正

解脱属解脱蕴摄;正知及解脱智则属一见蕴摄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