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总的一句“不折腾”,着实把国内外的中英文双语精英们折腾了一通。其折腾的主题,自然是如何准确而贴切地翻译这句“不折腾”。
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现场翻译,急中生智,直接按拼音翻译:bu zheteng。于是,这种拼音译法,成了国内许多官方或半官方翻译的新闻通稿。
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的英文水平挺高,把“不折腾”翻译为:avoid self-inflicted setbacks,意思是避免自我造成的倒退。好像不大准,因为“折腾”即可折腾自己,也可折腾别人。
据讲,国学大师季羡林老爷子,也来凑热闹,他的翻译是:no trouble-making,意思是:不造麻烦。好像也不大准,因为“折腾”并不是麻烦,至少不是故意在造麻烦。
网上的翻译版本就更多了,按字头分,大致有几下几类:
第一类是以no开头的,主要有:
no dithering,意思是:不踌躇、不颤悠。
no major changes,意思是:不要有重大的变化。
no making movement,意思是:不搞运动。当然指的是不搞政治运动了。
no self-consuming political movements,意思是:不搞自我消耗的政治运动。
第二类是以don't 开头的,主要有:
don't flip flop,意思是:别翻来倒去,朝三暮四的。
don't get sidetracked,意思是:别走歪路岔道。
don't sway back and forth,意思是:别反反复复的。
don't setback for personal interest,意思是:别为个人利益而倒退。
第三类是以avoid 开头的,主要有:
avoid futile actions,意思是:避免做无用工。
avoid power abused,意思是:避免滥用权力。
第四类是以stop开头的,主要有:
stop making trouble and wasting time,意思是:不再制造麻烦和浪费时间。
翻来译去,五花八门,其实反映出各自对“折腾”这个词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不折腾”的相同期待。
我也是北方人,这辈子也没少折腾:从城市折腾到农村,从工厂折腾到学校,从一个单位折腾到另一个单位,从一个职业折腾到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城市折腾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折腾到另一个国家。对“折腾”这个词,有着自己的认识、理解和体会。
小时候,知道这个词,是从“穷折腾”开始的。指的是有的人出于善意,至少表面上是,对自己或他人,为改变现状做了很多努力,费了不少劲,花了不少时间,劳民伤财不说,得不偿失不说,最后可能又回到了起点,甚至还不如原先的状态。
后来,常用的一个词是“折腾人”。颠来倒去,反复无常。不重,可也不轻。多数还是无意的,也有故意的,甚至还有恶意的。东北话叫“故咚”,有点居心不良,暗中使坏的意思。
好像经胡总这么一讲,“折腾”成了个贬义词。其实 ,也不尽然。北方话里有许多这样的词,比如“忽悠”,不完全是贬义,多带点调侃的意味,还透着一丝幽默。
折腾,是费时费力不讨好,但还不是祸国殃民;折腾,是穷则思变还是穷,但还不是伤天害理;折腾,是老驴拉磨原地转,但还不是天灾人祸。
说起来,“折腾”这个词,如同中文里许多单词那样,多少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同样一件事情,有人认为就是折腾,也有人认为不是。整顿,是不是折腾?革命,是不是折腾?造反,是不是折腾?整人的,不认为是折腾;被整的,就认为是。
实际上,是否“折腾”,关键看结果。同样一件事情,结局好了的,即便眼下辛苦点,也不算折腾。搬家,是不是折腾?移民,是不是折腾?回流,是不是折腾?共产主义,是不是折腾?以后真的实现了,那赴汤蹈火就不是折腾,那前仆后继就不是折腾。
当然了,无论什么单词,一旦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高度更高了,深度更深了,广度更广了,长度更长了,幅度更幅了……
这就是中文语言的深奥莫测,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深邃广博。
谁会翻译得准确?谁能翻译得贴切?谁也不会,谁也不能。因为在英文语言中,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词,连相近的都没有。
所以,我赞成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的译法,让“折腾”走向世界,也让中文单词对英语词汇做出一点贡献吧。不过,如果连“不”都直译成bu的话,就有点太小学生了。
并且,汉语拼音直译法,可以推广通用到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希腊语、葡萄牙语、匈牙利语、丹麦语、波兰语、越南语、泰语、朝鲜语、老挝语、日语、斯瓦希里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等。
对“不折腾”,我的翻译就是:No zheteng。
唯一担心的是,老外可能会发蒙,不知道该怎么念zhe。至于他们弄不懂zheteng的确切含意,那倒没有关系,让他们跑到中国折腾两三年,就一切都明白了。
哈哈,瞧我也跟着这通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