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戴高乐能赢得中国信任
来源:中评社 时间:2009-1-28 16:43:59
中评社北京1月28日电/法国《欧洲时报》发表文章说,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文章指出,回顾45年前公诸于众的这45个字,令人感慨万千。在当时中国与苏联交恶、遭以美国为首之西方国家“围堵”的情况下,与法国建交无疑是中国在外交上的一大胜利。这两个东西方大国的建交,不仅从此改变了两国的历史进程,而且对20世纪中期以后的世界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而这一被称为二20世纪外交史上的“核爆炸”,堪称戴高乐英明果敢之“独立”外交政策的成果。
中法建交,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封锁,成为中国外交突破的新起点,对此,中国人不会忘记戴高乐这位法国伟人。当他1970年去世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下半旗致哀,这是对外国领导人逝世表达的最高规格的哀悼,足见中国人民对这位伟人的敬重之情。
在20世纪60年代东西方冷战的形势下,法中建交在西方引起的震动从美国官方“愤怒、震惊”、日本“反应强烈、震动很大”即可见一斑。由此也不难想像戴高乐当年作出“与共产党中国建交”的决定要承受国内、国际多大的压力。在稍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戴高乐向法国人解释说:“法国应该直接倾听中国的声音,中国也同样应该直接倾听法国的声音,两国关系的建立将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他还预言,尽管有些国家仍在犹豫,但将来会效仿法国的做法。法中建交之后两国关系的长足发展以及后来美国与其它发达国家步法国后尘与中国建交,足以证明戴高乐的英明远见。
文章说,戴高乐并不掩饰法国决定与中国建交有地缘政治的现实因素(“中国现在虽然还不强大,但将来肯定会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现在与中国建交比等它强大了之后要好”),但他更强调基于文化方面的考虑(中国是一种文明,一种“十分独特、十分深厚的文明”),强调这是两个文化大国的合作。
戴高乐在现当代国际政治中引入文化的概念也许并非偶然,很可能是出于对法国和欧洲历史以及美苏两强称霸世界的反思:在只认实力的20世纪,两个超级大国以意识形态之争划分天下,使历史相对悠久的欧洲列强沦为附庸,自认为曾对人类文明、尤其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作出重要贡献的法国人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一再受到美英“盟友”欺压的戴高乐痛定思痛,将文明引入国际政治视野,通过与中国这一“永恒的文明”建交,以文明的结盟去打破美苏强加的两极世界秩序和意识形态之争,开多元时代之先河,不能不说是对现代国际政治的一大贡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于“文明外交”的考虑,戴高乐强调的是倾听对方的声音,而不是将自己的观念或意识形态强加给对方。因此,互相尊重是中法两国建交和发展合作关系的一个良好的基点。从戴高乐提醒法国人关注西方人试图主宰中国以及中国百年来在屈辱中奋发自强的历史,就能明白他为何如此理解中国维护主权和统一的决心,重视对方的核心利益。结合中方的立场来说,就是诸如台湾、西藏等有关中国主权和统一的核心利益不容他人干预,但中法之间交流观点则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很有必要,因为这有助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文章说,在法中建交时,法国总统确立的不干涉内政、互相倾听意见的原则以及后来的相应政策,赢得了中方的信任。法方的不干预政策并未导致中国的闭关自守;法方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坦诚对话的策略使双边关系得到发展,中国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
法中关系的飞跃发展还得益于双方着眼于长远利益而坚持相对稳定的政策。在这方面,除了戴高乐之外,对中国很有兴趣的德斯坦和酷爱中国文化的希拉克都做得比较成功。他们也许比大部分法国人都更深刻地意识到,法中之间的特殊友谊来之不易,要想维持和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必须坚持互相尊重和对话的原则,充分顾及对方核心利益与关切。
文章认为,法中建交以来的历史表明,戴高乐强调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建立多元世界的国际政治原则,不仅使两国关系获得了惊人的进展,而且有助于当代世界的均衡发展,因此他的思想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