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论

野草的乐趣就是疯长。而且,杂草丛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质、最能触摸到心跳的地方。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个人认为,任何生命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意志。对于人来说,有什么样的生存意志,就有什么样的生存表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说的是:一个人必须像天道一样刚健,自强不息。以此类推,一个孩子如果跌倒了,就应当自己爬起来。自己爬得起来,以后才能健步如飞。 也就是先帮助自己,再帮助别人、帮助社会。

家庭教育的实践,必须体现这一点。父母如果真爱护孩子的话,则着眼点要放长远点,让他们时刻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无论将来身处何方,从事何事,都要能够有能力过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比如,一个孩子之所以会缺乏上进心,以致失去学习的兴趣,往往是因为他的生活太无忧无虑了,以至无法感受到生存的真正压力,从而不可能体会到他现在的学校生活其实是在为他日后的生存作准备。

由于家庭的存在,孩子就有了天然的屏蔽。加上父母的百般照顾,使得孩子衣食无忧,每天都无需为了生存而去做出任何的努力。幸福的解释如果只是无忧无虑,那么岂不是一旦有忧有虑,就不再幸福了?殊不知,幸福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更多地体现在面对危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而这只有从实际生活当中学习。

以犹太教的观点,女孩子从十二岁起,男孩子从十三岁起,是要行成年礼的,也就是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法律的义务。所以,如果让孩子多承担家庭义务,多参与家里的日常决策过程,无疑对孩子今后的生活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否则,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但是,值得反思的是,中国人的家教似乎更加重视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到后来,只能纸上谈兵。对现实生活的艰辛,更本不可能有切身体会。

孩子功课一不好,父母就紧张,就觉得没尽到责任,就想马上补习。我不太赞成这样的方式。首先,孩子自己有没有想法设法要迎头赶上?他自己不着急,父母为什么要着急?得了B, C, D, F, 父母为什么要紧张?只要把孩子享受的服务,分别降到相应的级别就是了。(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可照此办理,到了高中就学会了自理)原来有的,像CD Player, 像Ipod, 像生日聚会,像看电影,像零花钱,像上网聊天,像电视、电话,视情况而定一样接一样的都没有了,孩子心里就不大舒服,就想再要回去。

要回去,那好办,自己努力去争取。否则,想看电影,对不起,时间冲突,想去聚会,对不起,父母太累,也懒得动。这就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父母根本无须骂孩子,也无须逼他干这干哪。为了早日拿回他的特权,他自己就上赶着找你来了。这就叫着:笑看风云起,稳坐钓鱼台。

对孩子来说,其实最要紧的并不是学习成绩,而是自己努不努力的问题,或者说是上进心的问题。自己都不想改进,别人逼是逼不了的。只有先解决了学习动机的问题,接下来才有学习方法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如果他自己都不想吃鱼,怎么会去钓鱼?不想钓鱼,怎么又会去学钓鱼?

相反,只要孩子做出了一点点的努力,那就要特别强调鼓励,哪怕是从F跳到D,那也要表扬,要奖励,而且要重奖。奖励倒不一定是体现在价钱的多寡,而是在于孩子被人肯定时的那种精神上的快乐。奖励的重点是态度和努力,而不是成绩的好坏。

如果平时就让孩子认识到:住没星的旅馆,就只能享受没星的服务。只有住五星的旅馆,才能享受五星级的服务。 孩子们才会懂得,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什么,只有靠自己去争取。自己不想要,你给了他,他说不定哪天还是会不当一回事的丢掉,因为他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价值。一个东西的真正价值,只有当一个人明白其中包含的劳动,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只有自己千辛万苦奋斗得来的,他才会珍惜。

不过,也要时刻提醒他们,一个人的才干有大小, 天分有高低,只要真的尽了力,就对得起自己。否则不知道天高地厚,还以为自己可以摘星星摘月亮。万一摘不到,就觉得自己生不逢时、一钱不值,只好寻死觅活的了。

所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就像最好的生命教育就是面对死亡——在临终病房以及火葬场;最好的幸福教育就是面对苦难——在贫民窟以及难民收容所;最好的爱心教育就是做义工、做捐献,哪怕是养养宠物;最有效的承受力的教育就是经历挫折和失败。最好的金钱教育就是让他用自己的劳动去挣每一分钱。

裘教 发表评论于
回复crazyweed的评论:
谢谢你的评论。你的例子就是最好的实例。
crazyweed 发表评论于
很有说服力的生存论。要是有几个实例来支持一下论点就好了。
我认识两个18岁孩子,家庭背景以及智力水平都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两位母亲的育儿观念。孩子A 的妈妈非常能干又非常痛爱儿女,A能从妈妈那里得到想要的一切,名配衣服,高级玩具,可以到任何一饭馆吃饭。妈妈甚至帮儿子安排高中的选课。18岁那年,妈妈觉得儿子该出去工作了,可A就是宁可再家里玩三个月,也不出去做事,妈妈基本上想催命似的,就是催不动。孩子B的妈妈也很爱自己的儿子,能够付得起儿子想要的一切。儿子想要什么必需说明为什么需要,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就必需自己挣钱。所以B从十二岁就开始当家教,当babysiter,十六岁就开始打工。B 有很多很高级的东西,但都是自己挣来的,他为此感到骄傲。
两孩子上了同一所大学,妈妈A 记得团团转,愁儿子该学什么专业,上什么课,将来该干什么。而B妈妈什么也不用操心,只要听听儿子的好消息。两孩子在高中成绩不相上下,在大学确实天壤之别。大学两年过却了,B已经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工作,A还不知自己想干什么,需要什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