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兄弟还活着
余华,著名中国作家。凭《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书饮誉文坛,后来更凭《兄弟》一书令国际瞩目。
今夜,作家亲临UBC大学亚洲中心发表演讲,当然引来粉丝无数。我虽非粉丝,也心存侥幸,希望余作家能在我的白汗衫上签字留念。晚来天欲雪,驱车登校园。嘿,门口两侧,一边摆着虾饺烧卖炒面萝卜糕,一边摆着《兄弟》英译本,共构一幅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和谐画面。
余华先照本宣科读了他早在金融经济海啸爆发之前就写好的一篇很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演讲稿。主题是要为当代中国人描绘出一幅自画像。为此,他举了两个例子:1.三十年前男女中学生互不理睬;三十年后女中学生穿着校服上医院做人流,有四个穿校服的男生陪同前往。医生要求家属签名时,四位男孩争相挺身而出。2.一个北京的男孩的梦想是要一架真的波音飞机,而一个西北地区的女孩的梦想是要一双白色的球鞋。余华想以此说明两点:1.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洲用了几百年才完成的历史变迁。2.当代中国的发展不均衡,因此梦想不同。简言之,时空的差异,发展的差异,梦想的差异,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自画像。
接下来的现场问答乏善可陈。问的浅薄,答的敷衍。一时间,我仿佛不是在听一个文学讲座,而是在听国务院农村工作记者招待会。幸亏一位老外听众岔开话题,问及余华作品的音乐性。
余华这下可来了神,大谈他如何从肖斯塔维奇第七交响曲中达到高潮……哦,不对不对,他是说达到高潮之后如何平息下来。(我知道你正一脸坏笑,可我告诉你,你别想歪了)余华说的是如何对文学作品中高潮之后的善后处理。肖斯塔维奇第七交响曲又称列宁格勒交响曲,是表现一场惨烈战争的作品。作曲家把音乐一步一步推向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高潮。余华说,他不知道作曲家将如何处理这么高亢的高潮。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肖斯塔维奇用非常抒情轻快的乐章来作为结尾。余华因此觉得:这样的轻快,有时比高潮更沉重。余华这段有关文学作品的音乐性的论述,还真的成了他今晚演讲的高潮!(我当时差点就想举手发问:余老师,您发誓您真的是从音乐学到如何处理高潮的善后吗?)
余华自己说,八十年代知识分子还有些独立精神,现在的知识分子早已蜕变为不同利益集团的同路人了。散会后,余华遵守温哥华市政附例,跑到大门外抽烟。我趁机问他:“您现在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作家了,按您自己的说法,已经属于某个利益集团里的人了。您早已远离您笔下的那些小人物了。那么您如何获取您的写作素材呢?从第二手资料获取吗?”
余华的回答颇有禅意:“我连自己的生活都不是第一手资料呢。”
不管怎么说,余华兄弟还活着。
泉水 发表评论于
余华的精神已死。上次见到,他开口代表国家要留学生们回国。他现在在杭州文联领工资,不需要什么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