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迷:游走于国家安全边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军迷:游走于国家安全边缘
2009年03月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军营生活为众多军迷所向往。记者 任勇/摄

    有关国家安全和中国战略的话题永远是军迷们的最爱,不过反之,个别军迷的不慎言行或被国外不良居心者所利用,也可能对国家安全形成着某种伤害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寇立研发自北京 中美舰船南海对峙、中国要不要建航空母舰……这些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都是近期成了国内互联网军事论坛上讨论的焦点。当中,一些网民的文章,引来回帖无数,被推至网页显要位置。在观点、热情井喷的网络江湖中,背后不乏“火眼金睛”、“功力深厚”之人,他们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军事风暴;而江湖中的大多数,则都是对军事充满热情的芸芸众生。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迷”,很难说中国的军迷是哪一年形成的。在“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时代,那些无缘军队的青年就热衷于穿亲友剩下的或者民间仿制的绿军装,甚至还有人在街上抢军帽,这也许是早年军迷们的一种表现。到上世纪90年代,略微有点零花钱买杂志的军事爱好者开始大量阅读“三大知识”杂志(《航空知识》、《舰船知识》、《兵器知识》)、《世界军事》等,中国军迷的专业水准开始提升,队伍迅速扩大。1998年,《舰船知识》最先建立网络版(今天新浪军事的前身),中国军迷进入了网络时代。今天网络军迷早已不是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阅读者,他们还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上传自己的“收获”,甚至希望通过线上舆论和线下行动影响军国大计。

    数量不亚于正规军

    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这中间有多少是军迷呢?

    据该报告,中国网民目前52.5%为男性,84.3%集中于10-39岁之间,81.3%集中于初中至大专学历之间。网民中较集中的职业是:30%为学生,10%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15%是企业和公司人员。收入上,半数以上的网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

    上述情况基本上也是对中国网络军迷一个宽泛的描述。正如大多数男孩都会喜欢枪支、车辆、机器人玩具一样,男性网民对军事的兴趣多少存在一些。如果把对军事感兴趣作为起步标准,则中国这个网民群体至少会有上亿。如果把每期固定购买“三大知识”和《世界军事》作为核心军迷标志,则按这四本刊物的发行量,中国核心军迷也应有百万之众。这是一群数量不少于正规军,大多在求学生涯中和事业起点上的大男孩。

    很爱国,但也可能“闯祸”

    网络军迷的爱国热情是谁都无法置疑的,在铁血、飞扬、鼎盛、西陆等著名的军事社区,只要一进去,就能体会到热力。中日、中印、中美、台湾等问题永远是热点。军迷在这里评论有关方面的军事装备、作战能力,分析别国策略,为政府支招……这样执着,无非是为了呼吁捍卫领土主权、希望国家强大。

    但军迷的热情有时也缺少理性制约,从而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一些麻烦。军迷们急于维护国家利益而自发献计献策或呼吁军事行动,有时给外界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口实。2008年,一则31天“入侵越南”的作战计划流传于网上,该计划从空袭、封锁到地面行动非常详细,越南政府为此两次召见中国外交官表示忧虑。事后证明,这只是中国军迷们为了“过瘾”而编写的。

    军迷们为了显示中国的强大和自己的见闻,有时造成泄密。在军事论坛中,“猛图”点击量往往很高。这些有关武器、军事行动的图片有些就是网民在生活目击中拍到,有时甚至是专门去相关场所拍摄的。2005年,一位军迷就因为在四川某军事基地拍摄大量战机活动照片,并大量在网上分享而被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

    军迷们为了吸引点击量,有时不惜编造假消息。今天网络论坛中的有些消息已经很像新闻单位和权威机构的正规文稿,让人真假难辨。“中国护航编队遭到某国潜艇追踪,成功迫其离开”、“中国歼-10编队到争端海域巡航”、“中国海军与某国海军日前在某海域展开激战”、“解放军在救灾前线发现神秘飞行器”……一个又一个极具爆炸性又吸引眼球的标题比比皆是。这些消息有的“三分事实七分创作”,有的干脆是无中生有。而消息的来源,有些被放到国内权威媒体身上,以增强可信性;有些则被故意放到某个军迷讨厌的专家或境外军事媒体上面,用来放大军迷的反感。

    另外,军迷往往容不得模棱两可、中庸官气、专家解读,相当一部分军迷也不太能容得下不同见解。于是,论坛中的谩骂、挤兑、嘲讽等语言暴力总是很难避免。

    别成了外国“网特”钩上鱼

    除军迷自身问题外,甚至有一些外国人专门针对中国网络军迷的特点谋求不良利益:他们瞄上了一些军迷血气方刚、好胜心强、分辨力低的特点,有意在网络上活动“钓”起这些人的注意力。军迷中一直流传着“网特”的传说,意思是某些国家的军事情报人员和意识形态特务专门在网上刺探情报,挑拨是非。经常有人会在军事论坛上发贴询问中国军事实力情况,或者故意刺激别人,说他们对中国的军事问题丝毫不懂,受不住挑拨者愤然回应,结果往往造成内部情况曝露于网上。

    还有些水平较高的军迷,有时会收到境外杂志、非政府组织的邮件,有偿请他们提供文稿、图片等等。这时有经验的军迷就站出来告诉你:别上当,“网特”在钓鱼!

    同时,还有一些人专门针对网络军迷大多为中轻年男性的特点,传播网络色情,实施网络欺诈等犯罪。在一些管理不严的军事社区,武器猛图旁往往还有美女猛图,军迷们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进行着虚拟生活。

    个别军迷的不慎言行、不良居心者的阴谋,对国家安全、国人团结与对外形象,以及对外关系等都形成着某种伤害。这是造成军迷游走于边缘,不能像其他受众群体那样在国家重大议题中登堂入室、发挥更主流作用的原因。

    军迷们如何“长大”?

    自从新世纪网络不断加速发展以来,军迷群体不断膨胀。但在这十余年间,现役军人与专业人员由于职业要求等原因加入的比例很少。在多为业余爱好者的情况下,每年又都有随着成长被事业和家庭生活转移开的资深军迷。这使得军迷队伍在近些年整体上一直呈现“长不大”、“难提高”的现象。

    许多人都开始注意到,对网络军迷,需要在保护其爱国热情的前提下进行善意引导。其实,带有官方色彩、显得生硬的“引导”,不如“开发”更加贴切。正如总理与网民的互动一样,国家在军事决策上对网络军迷的“开发”,主要办法可以按当时的军事透明度,加强与网络军迷的互动。互动将使军迷在了解情况后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并提出宝贵的民间建议。2007年美国出台的《21世纪海上合作战略》,就在制订过程中吸收了网民意见。随着中国军事透明度的提高和战略决策支持体系的完备,未来中国网络军迷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前提下与军事部门实现互动未为不可。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见鬼。这种需要广泛介绍的教育性质文章,居然还限制转载传播,那当初写出来干什么,真是有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