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听】舒伯特精华:初恋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等6首
/>
舒伯特《小夜曲》--小提琴曲 古典版
/>
舒伯特《小夜曲》--小提琴曲 现代版
/>
舒伯特 《圣母颂》-- 小提琴曲
/>
舒伯特 《圣母颂》-- 歌剧版(女声)
/>
舒伯特 《圣母颂》-- 小提琴曲
/>
舒伯特 《摇篮曲》
/>
舒伯特 《圆舞曲》
/>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我了解舒伯特是从听他的《小夜曲》开始的。这首小夜曲从歌曲、提琴曲到室内乐应有尽有。如果有人问我:“小夜曲里哪一首流传最广?”我想: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舒伯特小夜曲。”的确,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小夜曲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首名曲。在国内外名曲唱片或名曲录音磁带里,很少没有它的。这是舒伯特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年轻男女大都喜欢这首小夜曲,一是因为它的旋律优美、容易演唱,二是因为它所描述的意境浪漫,三是它抒发的感情真挚而热烈。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一首歌曲。有一次我从一位室友那里听到几位名家用中文演唱的外国歌曲,其中就有这首小夜曲。我赶紧记下中文歌词,然后反复练习演唱。在那刚刚开放的年代,我被歌中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爱的表白所感染和震动:“我的歌声穿过黑夜轻轻飘向你……” “亲爱的请听我,快快投入我的怀抱,带来幸福爱情。”我说这首小夜曲是“初恋小夜曲”一点不假,本人在恋人前唱过许多遍呢。你唱过吗?
1.《小夜曲》
舒伯特于1828年他逝世前数月完成这首小夜曲。原为作者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的第四首。《天鹅之歌》声乐套曲里,有舒伯特用德国诗人海涅、赛德尔、雷尔斯塔布的诗谱成的十四首歌。《天鹅之歌》这个书名,是引用天鹅在临死之前,必唱动听的歌这个民间传说,来比喻这是作曲家舒伯特死前的绝笔。所以,用它作为书名是很有意味的。这十四首歌彼此之间并没有联系,小夜曲是其中的第四首,它是舒伯特于1828年用雷尔斯塔布的诗谱成的。《小夜曲》是作者根据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所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这首《小夜曲》由于旋律优美、动听,也被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广受人们喜爱。
歌曲为D小调,3/4拍。开始,有四小节引子。不难听出,这里模仿了吉他伴奏的特点,情绪十分幽静,它给人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在月亮升起的时刻,一个小伙子正抱着吉他在心爱的姑娘窗下弹奏,随后,他唱出了感情真挚、表达爱慕心情的歌。
歌曲有两段歌词和一段叠歌,吉他伴奏音型作为衬景持续不断。在第一段词里,他对四周幽静的环境作了细致的描绘。它们是诗,也是画;后半段,转到D大调上,情绪显得十分激动,并推出歌曲的第一次高潮。
经过和前奏一样的间奏,给人感觉这是求爱者在侧耳倾听,可是,还听不到姑娘的回答,于是,他又继续唱:“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它在向你恳请,它要用那甜蜜的歌声,诉说我的爱情。”
这时候,求爱者在感情上更加激动。由于还听不到回答,他感到痛苦,但仍然期望着。乐曲转到D大调,他以更热情的歌声表达炽热的情感,形成乐曲的第二次高潮。然后,有两小节间奏,求爱者仍痴情地等待着。虽然他那“带来幸福爱情”的歌声,已消失在茫茫夜空之中。
有人把舒伯特《小夜曲》称之为《初恋小夜曲》或者《约会小夜曲》,此曲在近200年里,不知已痴迷了多少人间情种,演唱感动了多少代歌唱家的心灵! 初恋的甜蜜,期待的约会,你会终生不忘……
舒伯特《小夜曲》
选自《天鹅之歌》雷尔斯塔甫 作词 舒伯特 作曲 邓映易 译配
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
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
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树梢在耳语,树梢在耳语。
没有人来打扰我们,亲爱的,别顾虑,亲爱的,别顾虑!
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它在向你恳请,
它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
它能懂得我的期望,爱的苦衷,爱的苦衷。
用那银铃般的声音,感动温柔的心,感动温柔的心。
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
愿你倾听我的歌声,带来幸福爱情,
带来幸福爱情,幸福爱情!
朱崇懋先生演唱的译本:
我的歌声穿过黑夜
轻轻飘向你
一切都是寂静安宁
亲爱的快来这里
看那月光多么皎洁
树林低声耳语
树林低声耳语
没有人来打扰我们
亲爱的别畏惧
亲爱的别畏惧
你可听见窗外响起夜莺的歌声
她用银铃般的声音替我向你诉情
她能懂得我的心情
爱情的酸辛
爱情的酸辛
她用银铃般的声音打动每颗心
打动每颗心
但愿你的心也激动
亲爱的请听我
快快投入我的怀抱
带来幸福爱情
幸福爱情
幸福爱情
2.《圣母颂》
舒伯特的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少女爱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由于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独奏及弦乐演奏主旋律、竖琴伴奏的谱本流传较广。
歌曲开始的前奏,采用了六连音的分解和弦造成一种感情上的起伏。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使歌曲新颖不俗,独具魅力。当歌曲唱到第八小节,出现了感情的高潮,然后逐渐平静下来,轻声呼唤圣母的名字。最后,全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3.《摇篮曲》
从它写出来那天起,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和歌唱家们传唱着。如舒伯特创作这首动人的歌曲时,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那时的舒伯特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好充饥。但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这时他走到一家豪华的酒店门前,他走了进去,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
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们写下了这首甜美的歌曲,这首《摇篮曲》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唱开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却在贫困中死去了……
摇篮曲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而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手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母亲的怀抱中听母亲哼唱着摇篮曲长大。母亲通过摇篮曲,把人生的哲理,未来的希望以及母亲的爱,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这些哲理和希望如同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灵中开花、结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4.《鳟鱼五重奏》
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在他的作品总目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和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最为著名。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经常被称为《鳟鱼五重奏》)作于1819年,当时舒伯特22岁。这部五重奏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四乐章采用了他自己两年前创作的艺术歌曲《鳟鱼》的旋律。艺术歌曲《鳟鱼》原本就传唱甚广,其旋律用在五重奏里,更增加了这部室内乐杰作的知名度。
“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创作了著名的艺术歌曲《鳟鱼》。他在以后创作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即是根据歌曲《鳟鱼》写成的变奏曲,故又被称为《鳟鱼五重奏》。
这部为钢琴与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共分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在原作的歌曲中,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动描绘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动的鳟鱼的可爱形象;而后,鳟鱼被猎人捕获,作者深为不满。作者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他对鳟鱼的命运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揭示了歌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伪与邪恶所害。这里我也帖了鳟鱼五重奏的第四乐章。
艺术歌曲《鳟鱼》写于1817年,歌词采用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和政治家舒巴特的诗作,舒伯特有数首艺术歌曲的歌词均来自舒巴特的诗。《鳟鱼》原诗大意为:明亮的小河里,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我站在河岸静静地望着,在清清的河水里,它游得多欢畅!有一个渔夫拿着钓竿,站在河岸旁,冷酷地看着它,想把鱼儿钓上。我暗中期望,只要河水清亮,他别想把鱼儿钓上。没想到那个贼,竟把河水弄浑,我还来不及想,他已提起钓竿,把鳟鱼钓上。我满怀着激愤的心情,看鳟鱼受欺骗。
《鳟鱼五重奏》旋律优美,节奏活泼,洋溢着着愉快情绪。全曲共有五个乐章,演奏时间约40分钟,属于篇幅较长的室内乐作品,各个乐章间形成快慢间隔搭配的格局,像是一组嬉游曲(divertimento)性质的套曲。
第一乐章为活泼的快板,音乐明快清澈,乐思优美浪漫。
第二乐章是行板,轻柔宁静,中提琴以韵味独特的音色奏出抒情旋律。
第三乐章为急板,谐谑曲,精神饱满,情感开朗。
第四乐章为小行板,由“鳟鱼主题”及其变奏组成。主题首先由弦乐器奏出,钢琴以流畅明快的分解和弦提供衬托,清纯的乐思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河水欢畅流淌的情景。这是《鳟鱼五重奏》中最脍炙人口乐章,也是古典室内乐文献中的名篇。
第五乐章为适度的快板,是充满活力的终曲。
《鳟鱼五重奏》是舒伯特创作生涯早期的成功之作,这一时期他经常与艺术家朋友们共同探讨艺术问题,创作风格自由,几乎是随心所欲地选择创作题材。他的六百余首艺术歌曲中的大部分歌词取自德国启蒙运动和浪漫派诗人的诗,这促使他逐渐确立起自己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并达到成熟境界。
5. D小调 第14弦乐四重奏 (死神与少女)String Quartet No.14 “Der Tod und das Modchen” D.810
舒伯特的音乐常常给人以优美委婉的感觉,即便是有剑拔弩张的冲突,也最多如同一场夏日的骤雨,而决不会是狂风大作的暴风雨之类。《死神与少女》开篇主题的那两个紧绷有力的长音便是如此,让我觉得如同一场节奏紧张的轻悲剧的开幕,戏剧性的叙述引人入胜,却也不会过于沉溺。在第一乐章中,这个强健且略带紧张的主题不断的被展开铺陈,始终充满着活力,其中夹杂着几许轻柔哀伤的歌唱性的旋律,但也只是淡彩几笔。因此,尽管这首作品的标题有情绪上的指引,但整个生机勃勃的第一乐章似乎没有明朗的悲伤情绪。
不过在第二乐章中,那几个轻柔哀伤的主题有所展开,但抒情的慢板并未加重它的色彩,小提琴以及后面大提琴独唱式的独奏部分更像是首优美宁静的小夜曲。
紧跟其后的第三乐章响亮有力的齐奏部分则又拉回到最初的不安与紧张之中,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耀眼的第四乐章作铺垫。
第四乐章全新的主题让人为之一振。紧促整齐且节奏鲜明的齐奏就像是飞快的行进,抑或是激昂的舞曲,急不可待的一路飞奔而去。整个乐章就在风格凌厉且充满激情的旋律中结束。
《死神与少女》赏析
宛如一部小型的音乐戏剧:在钢琴前奏中,死神踏着沉寂的脚步走向少女。低沉的音区和阴暗的和声,是死神的写照。面对死神步步逼近的威胁,少女发出了惊叫:伴奏奏着急促的节奏,体现了少女内心的惊慌、恐惧。在她唱到“我还年轻”的时候,旋律中出现两个小二度的进行,表现了少女对死的厌恶、对生的祈求。可是,她的抗拒是微弱的。冷酷的死神接着以丧钟般同音反复的音调,唱出了诱惑她长眠的歌声,特别是最后走向低八度的主音结束,更充分体现出死神的残忍、阴险。无辜的少女不得不向死神屈服。这是一篇对死的抗议书,也反映出在舒伯特所处的时代,软弱的市民阶层尽管力图抗拒,也无法摆脱那强大的封建黑暗势力。因此,这也是一出特定时代的悲剧,仿佛是舒伯特本人一曲自传式的悲歌。
这首四重奏,D小调,D816,因第二乐章主题旋律与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类似而具标题。作于1824-1826年,1826年2月1日在维也纳约瑟夫.巴尔特家中首演。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
1.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先是第一主题群的呈示,第一主题群有AB两个主题,两个主题中都有A的主导动机。然后第二主题群呈示,第二主题形成高潮,小结尾以第二主题断续表现而成。发展部以第二主题及A动机组成,第二主题以卡农方式展开处理。再现部以第二主题中的前半部旋律始,第一主题二度再现,第二主题转为D大调,然后以第一主题部的两个主题构成尾奏。
第二乐章
2.流畅的行板,G小调,由《死神与少女》的主题、6段变奏及尾奏组成。第一变奏中,第一小提琴转为分散音,第二小提琴的旋律宛如主旋律。第二主题以下,都以相当自由的创意作成,尾奏主题由各乐器分开演奏,孕育出梦幻情趣。
第三乐章
3.谐谑曲,很快的快板,D小调。谐谑曲主部突出了切分音效果,中段则保持一种美妙的流畅。
第四乐章
4.急板,D小调,回旋曲式,其主题类似于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
舒伯特(F.P.Schubert 1797─1828)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舒伯特的风格
舒柏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舒柏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柏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钢琴伴奏也产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两个小节描绘出潺潺小溪,街头艺人破旧的手摇风琴,或是“天堂门前”的云雀。谈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圣母颂Op. 52-6, D839 Are Maria Pavarotti - Ave Maria – Schubert
/>
Franz Schubert - Ave Maria For Violin
/>
Menuhin - Schubert Ave Maria
/>
C大调 流浪者幻想曲
Fantasy in C “Wanderefatasie” D.760
Lang Lang: Schubert "Wanderer-Fantasie"(Part 1)
/>
Lang Lang: Schubert "Wanderer-Fantasie"(Part 2)
/>
Schubert-Heifetz - Ave Maria
/>
Ave Maria
/>
Schubert - Ave Maria (Opera)
/>
F. Schubert – Serenade
/>
Schubert - Death and the Maiden (part 1)
/>
Schubert - Death and the Maiden (part 2)
/>
Schubert - Death and the Maiden (part 3)
/>
Schubert - Death and the Maiden (part 4)
/>
Schubert - Death and the Maiden (part 5)
/>
Schubert -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part 6 )
/>
Franz Schubert: Trout quintet - 4. theme and varia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