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颤的阿拉伯帝国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抽颤的阿拉伯帝国【峪鹤原创】








前沿寄语:系统的说明阿拉伯国家的历史,矛盾,民族,及现在的情况。因是个人分析难免有所出入请谅解。

【历史】

  阿拉伯帝国(630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到八世纪中叶,疆域东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八至九世纪为极盛时期,商人足迹遍及世界广大地区,在继承发展古代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逐渐衰弱。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灭亡,被并入蒙古帝国。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632~634在位)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634 ~ 644在位)先后征服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636)、巴勒斯坦(637)和埃及,占领了从波斯湾到高加索,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欧麦尔还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644~656在位)东灭萨珊王朝(651),西达北非昔兰尼加。在位期间,阿拉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和教派分歧日趋激烈,奥斯曼本人和第四任哈里发阿里(656~661在位)先后被杀。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是帝国的君主。

  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

  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贵族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区。在西线,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于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后在入侵法兰克王国的普瓦提埃战役(732)中战败,退回西班牙。至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

  倭马亚王朝仿效拜占庭帝国的政体,设置了政府机构 ,并继续实行由阿拉伯军事贵族执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完备,被称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语成为帝国的正式语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须用阿拉伯文书写。

  8世纪20年代以后,阿拉伯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内讧不止。一直受歧视、受压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纷纷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750 ~ 754在位)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于750年推翻了倭马亚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曼苏尔(754~775在位)时迁都巴格达(762)。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近100年 ,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在这时期,帝国仿效波斯旧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重视兴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带、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帝国境内的丰富资源和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巴格达成为著名的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之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伊斯兰教已成为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9世纪中叶后,突厥人逐渐取得权势,阿拔斯王朝进入分裂和衰落时期。突厥将领握有军权,专横跋扈,任意废立甚至杀害哈里发。哈里发完全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拥兵割据,独霸一方。如阿拉伯人在北非的西部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789~956)和艾格莱卜王朝(800~908);在摩苏尔和阿勒颇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929~1003);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建立了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韦希王朝、塞尔柱帝国,以及在埃及、叙利亚和也门建立了阿尤布王朝(1171~1250)。此外,还有两个哈里发王朝:一个是法蒂玛王朝。该王朝是当时最强大的哈里发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绿衣大食。另一个是由倭马亚人后裔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929~961在位)在西班牙建立的后倭马亚王朝(929~1031),建都科尔多瓦。中国史书称之为白衣大食。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及其后的两位统治者在位时期,阿拉伯人在西部的统治达到极盛时代。当时,科尔多瓦与巴格达和开罗齐名,成为阿拉伯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对阿拉伯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8世纪70~80年代的蒙面人起义、816~837年的巴贝克起义和869~883年的辛吉起义,给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到10世纪中叶,王朝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哈里发失去了一切世俗权力,只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领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拉伯帝国遂亡。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成果:

  正统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的大规模扩张运动,为阿拉伯帝国开辟了辽阔的疆土。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南自尼罗河(The Nile)下游,北达里海(CaspianSea)南缘,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土地,成为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帝国。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国家而不是伊斯兰教的扩张。在被征服地区,非伊斯兰教徒并没有被强迫改变信仰。事实上,阿拉伯统治者往往并不鼓励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改信伊斯兰教,因为阿拉伯帝国向非伊斯兰教徒征收的赋税,要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兰教,则意味着阿拉伯帝国的财政收入将大大降低。

  经过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阿拉伯帝国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哈里发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联盟的酋长,而是一位东方的神权君主。他的权力不再依赖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官僚体系和常备军的基础之上。在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下,广袤疆域内各个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渐融合,最终于几个世纪后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

【矛盾】

一派别

逊尼派:原意为“遵守逊奈者”,亦即“遵循传统者”,全称“逊奈与大众派”,自称“正统派”。原为伊斯兰教内部持不同政见的一个政治派别。

什叶派:而大多数承认和支持包括阿里在内的四大哈里发的穆斯林,即逊尼派的前身。其社会基础最初仅限于阿拉伯半岛各部族的穆斯林,后来随着阿拉伯哈里发帝国不断的对外扩张,亦包括依附于阿拉伯贵族的其它语族的穆斯林社团,如两河流域的伊拉克人,中亚的波斯人,西亚的突厥人,南亚的印度人,北非的柏柏尔人等,形成一个同一信仰的多民族的群体。历史上该派在政治和思想上长期居主导地位,曾建有伍麦叶王朝(661~750)、阿拔斯王朝(750~1258)、奥斯曼帝国(1298~1922)等幅员广阔的伊斯兰国家及世界各地的地方伊斯兰政权,影响相当广泛、深远。中国穆斯林大多属逊尼派,遵奉该派的哈乃斐教法学派。后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十二伊玛目派等派别和许多支系。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0-15%的穆斯林属于这个教派,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约有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穆斯林中有两大势力:一方是注重传统的北方两河流域阿拉伯部落长老和波斯商人,另一方是着重穆罕默德本人宗教遗产的南部信众。其中后者认为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对伊斯兰教贡献重大,应继承政教合一的领袖哈里发位。

其实这个矛盾是南方与北方,直系与嫡系的矛盾。从中看出以后在阿拉伯政治当中这是历史遗留的政治矛盾。

二民族

相信看过阿拉伯帝国地图的都知道,它地处中亚三大洲的交接处,民族众多但信仰确实一个伊斯兰教。当中有不可分化的基本矛盾。民族的融合也不像中国五代十国那样的环境。毕竟哈里发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有权力镇压不同政见者。

三外来势力

在古代阿拉伯受到三个方面的势力的影响但有大有小,欧洲的拜占庭,东方的唐朝及中亚的。他的地图就像一把弯刀横隔在世界的中心。现在的外来势力是以色列,美国,前苏联国家地区及欧洲,伊朗暂不写入(尽管现在伊朗对伊拉克的影响是存在的但还是不能撼动美国这个最大势力)。古代的九次十字军东征到五次的中东战争再到美国掀翻古老的巴格达,我看到了阿拉伯的抽颤出此之外我看不到光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