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丧

相信的就是真实,难以置信的就是虚构。我随便写写,你随便看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有些羡慕几百年以前的生活,那个时候虽然物质生活不丰富,但是没有我们现在那么多的担心。古时候,“工作”就是种地,只听说水灾旱灾,没有丢工作一说;谁家有个什么样的凳子,有一只有什么斑点的羊全村都知道,根本不担心被人偷;全村都是亲戚,孩子走到哪家吃到哪家,从来不担心被拐骗和被摘器官。铅中毒?哪来的铅?有铅得贡献给克娄巴特拉女王当化妆品。汞中毒?哪来的汞?有汞得贡献给秦始皇炼长生不老丹。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有数不清的事情要担心:大到会不会丢工作,房价会涨还是跌,股票走向如何;小到家门车门有没有忘锁,出去旅游信箱会不会撑爆,冬天水管会不会冻裂。与此同时,人的精神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差,难怪精神疾患越来越多,精神科医生供不应求。心活的我赶紧变换门庭,把做过多年的内科放弃掉,投身要去做精神科住院医。

以抑郁症为例,抑郁症在美国是常见病,每十八个人里就有一个得抑郁症。美国的自杀率在逐年增加。我一直以为中国抑郁症不多,自杀率更是不高,因为我们中国人精神比较稳定,比较皮实,乐观,而且我们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信念。但是,查了查最近的数据,发现中国近年来的自杀率快速增长,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自杀的以年轻人为多,这些年轻一辈从小就是独生子,唯一需要也必须做好的事就是读书,社会生活能力很差,精神非常脆弱。相比而言,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人经历过(没经历过也至少看到过)文革,秉承祖宗遗训“好死不如赖活着”,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我们都顽强地活着。在美国,老年人自杀率升高,与中国不同。

亲人去世,是造成抑郁症的最常见诱因之一,其它的比如退休了,钱不够花,发现肿瘤了等等也都是常见原因。亲人去世,这事情不光发生在现在,古代也同样多呀。中国古代得抑郁的不多,数得出来的比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梁山伯死后英台痛不欲生,自杀身亡。浪漫的说法叫投坟化蝶。至于“伯牙摔琴谢子期”,到底伯牙有没有抑郁,无从考证,至少没见到任何文字记载任何迹象提示他有自杀想法。古人对父母的去世更重视,而在现在社会,一起生活数十年的配偶(露水夫妻没那么深感情)的去世更受重视,对未亡人的精神打击和生活影响更大。

在中国古代,对父母的去世有比较成系统的处理方法,按习俗要守孝数月,一年,数年不等,根据朝代不同和尽孝的本人意愿决定。除非是随葬(一般只有给帝王随葬或者是极少数情况下妻子给丈夫随葬),既然要守孝,就不兴没守够时间就撂挑子不干,守孝守到一半就自杀了。大家都知道,亲人去世后半年内感觉悲伤是人之常情,有些人承受不了生活中的这种重大损失,就抑郁了,甚至想自杀。如果挺过了一年半载,一般悲伤期也就过去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守孝制度通过这种程式化的披麻戴孝和哭丧活动无形中与现在的心理治疗原则相符。第一,让有泪不轻弹的男性有个宣泄的途径;第二,每天迎送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就有了事情做,不至于自己一个人傻坐着胡思乱想而越想越想不开;第三,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说一些安慰的话,那是最好的精神疗法,比心理医生的治疗还管用;第四,承诺守孝一年实际上同时承诺了一年不自杀,这种安全协议对预防自杀有帮助。

古人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到三十多岁,刨除十一二岁前的童年不算,真正能做点事情的年头实在不多。在这不多的一二十年里,还要腾出动辄以年计算的时间为逝去的父母守孝,可见古人对这件事情有多重视。在古书里看到,做相国(相当于地方军阀手下的第二把手)的如果死了父母也经常要告假一两年。因为孝道在当时地位相当高,与守孝相比,辅佐诸侯管理行政都要先让一让。相比而言,现在的人如果父母去世了,一般也就请个一星期假,请假时间太长工作难保啊。对于那些精神上不够坚强,对父母感情比较深的人来说,一周的时间太短了,实在太短了。但现代社会就是这样飞速运转,追求效率,最终把越来越多的人逼疯,逼死。这样的效率值得吗,这样的现代社会给大家带来的是幸福吗?

最后,描述一下我所见过的中国农村哭丧场景。那是
1976年,我当时岁数还小,家长领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忽然就到了一个什么亲戚家,一个五六十岁的女性长辈身着白色丧服,正跪在祭台前哭丧,哭他的丈夫,周围一帮人陪着低头默哀。她的声音很大,婉转悠扬的哭腔,哭词循环往复,大致是,“你怎么就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可怎么过呀,你怎么这么狠心啊。。。”云云。我至今比较纳闷的是,这种哭法,想必也没有人教过,大家都是怎么学会的,难到就是靠参加别人的哭丧活动学来的?而且,这种哭法,一哭就是一天,有些人嗓子也不哑,那么好的嗓子没有用来唱歌都可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