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蠪蚔

说说蠪蚔

蠪蚔,读作“龙执”,是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因在《名剑传略》中屡屡出场,不妨单提出来说它一说。

最早记载蠪蚔的古籍,大约是《山海经》。关于《山海经》的作者,众说纷纭,有一说认为其作者即为治水的大禹,以及后来受大禹禅位的伯益——这二位为了治水而纵横天下,将所见所闻之奇山异水、珍禽怪兽等等记载成书,是为《山海经》。听起来有一定道理。

大禹和伯益,正是《名剑传略》的背景一角:大禹墓成为越国代名词,而伯益正是女主角胜邪的先祖,其传下的驯兽技艺为欧冶子铸成五把青铜名剑立下大功。

据《山海经.中山经卷五》载:“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蠪蚔,食之不眯。”

这儿只是说西方有山,山上有兽,名蠪蚔,对小说的构思其实并无多大帮助。真正对《名剑传略》贡献巨大的来自东晋王嘉所著的《拾遗记》。在《拾遗记.卷十.诸名山》中有一段精彩的闪闪发光的记载:

(昆吾山)其山有兽,大如兔,毛色如金。食土下之丹石,深穴地以为窟。亦食铜铁,胆肾皆如铁。其雌者,色白如银。昔吴国武库之中,兵刃铁器俱被食尽,而封署依然。王令检其库穴,猎得双兔,一白一黄。杀之开其腹,而有铁胆肾,方知兵刃之铁为兔所食。王乃招其剑工,令铸其胆肾以为剑,一雌一雄,号“干将”者雄,号“镆铘”者雌,其剑可以切玉断犀。

这一段被原封不动地演绎进了《名剑传略》,是为干将、莫邪剑的由来。不仅如此,这二只蠪蚔之兽还为另外三件事负责:

其一便是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上世纪,中国考古界出土了震惊世界的“越王勾践剑”,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青铜的成分主要是铜和锡,何以历几千年而毫无锈蚀,一时成谜。后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然而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你当然不能指望咱老祖宗2500年前就会了这等高科技,于是我设想欧冶子将蠪蚔的双角溶化,并浸泡宝剑,实际上暗合了镀膜技术,谁让蠪蚔“食土下之丹石”,还“亦食铜铁”呢?其角内含点抗腐金属铬自也不稀奇。

其二是肉身殉炉的问题。不止一部典籍提到干将、莫邪铸剑,炼金石数月不化,后莫邪以身殉炉,方金熔剑成。人肉能助金石熔化吗?这缺乏理论支持,有个狗--屁“专家”在百家讲坛居然瞎掰,说什么人体里含磷高,入火一烧,温度猛升,于是钢铁就这么炼成聊——满口胡言!

那么关于莫邪殉炉的记载又是怎么来的呢?我设想定是她吃了啥常人吃不到的东西,血肉与众大大的不同,以至有此效果。而后人盲目模仿,除了烧死几个活人外,一无所成。因为蠪蚔的涎唾,跟人参果一样,不是人人都吃得到滴。

其三是关于干将、莫邪之子赤儿的问题。干将、莫邪因误食蠪蚔涎唾,情不自禁而有了赤儿,赤儿不是常人,年仅两岁就有了十余岁少年的身板,心智却不健全,被罔怀三言两语一绕,居然横剑砍下自己的脑袋。罔怀内疚,舍身代其复仇,终成三王墓一景。如此解释了干宝的《搜神记》中“客”甘愿代赤儿复仇的原因。

蠪蚔,真是TMD好东西啊,世上如果真有其兽,估计会是各位养PET的首选。

记得还想写什么来着,忽然忘了,等想起来再补。这狗记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