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哈佛(或其他名校)?
孩子上哈佛之前,还真没正儿八经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些父母会说:这还要问?上哈佛好啊,大家都想上。孩子上了哈佛后,在孩子与我们商量选择专业时,我们才真正花时间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干什么?律师?医生?去华尔街(金融业)?中学教师或大学教授?企业主?政府官员?我们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什么样的生活?忙碌的?悠闲的?风风光光的?还是“平平静静的”?富有的?还是一般中产阶层?
考虑来考虑去,结论说出来,大家可能会觉得好笑。我们的结论是:孩子自己觉得的“快乐的生活”最重要!即,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喜欢什么?又适合什么样的生活与工作?
孩子与我们一起讨论后,先把律师,医生,去华尔街(金融业),这三项去掉。律师虽然收入高,贡献大(好的大律师),但工作忙,得与各种人等打交道,经常在 fight ,有时可能还要说违心的话,不 cool 。医生是个好职业,收入高,受人尊敬,但工作忙,责任重大,太累。去华尔街(金融业),虽然收入高,但太累,而且这两年名声不好。
那到底要选什么?对老爸老妈来说,最喜欢的是:中学教师或大学教授,或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有些家长会想,我花上一二十万美元供孩子上哈佛(或者我天天在子女论坛讨论爬藤)就是为了当一个中学教师?
记得二年前,孩子刚被哈佛录取,我们当地哈佛校友会开新生 PARTY ,邀请我们去参加。我们就遇到一个五十开外的一位哈佛校友,在当地的一所中学里教书。一个慈眉善颜的绅士,谈起学生来,可有兴致!看得出来,他喜欢他的工作!我倒没问他当初他的父母给他上哈佛花了多少钱。
这钱花得值吗?现在我就来谈谈上哈佛(或其他名校)的好处。
中国有句名言(对老师):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其实对学生,可改为:就学于天下之名师,不亦乐乎?与天下之英才一起学习,不亦乐乎?
教经济课的老师是一个颇有名气的经济学家,心理学课的女教授也是该领域很有名的一位专家。数学系更是有许多大数学家。哈佛的学生虽然不能说每一个都是英才,但确实是有许多学生是极为优秀的年轻人。同学中,一个是华裔子弟,小提琴拉得是“出神入化”,得过国家级大奖,开过独奏音乐会;经常同学们是伴随着他优美的琴声学习(大家知道,马友友就是就学于哈佛)。一个波兰裔的同学,钢琴弹得简直是专业水准,又是作曲的好手,同学们应景的诗作,他很快就能谱好曲。另一个同学“生来就有”领导才能,在高中时,就挑头组织人马,在本地区内通过了十来年都不能通过的议案,为自己的高中争取到数百万美元的款项;上了哈佛后,高中的校长还经常与他联系,“共商学校大事”;去年还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做工作人员。一个同学的数学“好得不得了”,“数学公式对于他就像音乐家的手中的音符会自然流淌出来的”。同学中,国家级科学 / 写作比赛,各种各样比赛的优胜者,国家优秀毕业生等,更是占很大的比例。更难能可贵的是,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很友好,合作的关系*。与天下之英才一起学习,其乐也陶陶!
上哈佛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正规的课堂里。哈佛的大半(我随便估计的啊)价值还体现在孩子们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每天会有大师级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的讲座,每天会有知名人士的聚会。一个小小的学生投资俱乐部,可以邀请到亿万富豪(如彼德·林奇等)来做报告。巴菲特说自己又忙又老,不能来;但同学们去,他会乐于接待(大家还记得去年一位父亲贴的他儿子与巴菲特像哥俩的照片?)。前两年,哈佛一个华裔学生组织在上海办的夏令营,上海市市长也乐颠颠地来致词,中国的许多名流也来助兴。今年春假,我孩子参加了一个在香港的一个活动(香港大学邀请十几个哈佛的学生去香港参加活动),包括与港大学生辩论,参观香港政府部门,会见社会名流,等(香港的特首,台湾的老大都是哈佛的校友),包吃包住包办活动。孩子们办的政治性的俱乐部,有时候一个讨论会就会来三四位部长/参议员级的人物,发愁的是要多拉一些同学去凑热闹(否则也显得太不给面子了)。组织或参加这些活动是让孩子们学到不少本领和见识。(因此,将来就是当中学老师,假如学生得了总统奖,一起去白宫见总统也不会怯场。说不定还会与总统相互拍着肩膀说,哥(姐)们,多年不见,干得不错!)。另外,总体而言,从名校出来的学生找(暑假)工作有优势。
因此,我们觉得花钱让孩子上哈佛是值得的。二年下来,孩子也说哈佛很好。
那么上哈佛有缺点吗?有。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时间不够用,导致的问题是,许多学生睡眠不足。一是功课重。大孩子修的一门“国际外交”课,动不动就是要求读上2,300页的书/论文,写出体会并在课堂讨论。读的“法学”课也是一样。现在期末了,修的“文革”课要考试,老师给了一个复习提纲,满满174页,包括了十年文革的所有重要事件与人物。二是功课之外,孩子们还要花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课外活动。许多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非常有吸引力。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哈佛的学生平均只睡6个来小时,还觉到可能是记者夸张了点。孩子上学后说,平均6个小时恐怕是不到的。另外,由于集优秀孩子之大成,同学们相互激励,因此孩子们自我期许较高,压力较大。我们给孩子的劝告是不要那么要求高,要学会拿B,要学会放弃。
有些人提到哈佛富家子弟多,“穷”学生会觉得不自在。我们的孩子是没有这个感觉(难道没告诉我们?)。我想哈佛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中产阶层,你与这些同学交往就是了,盯着那少数富家子弟干什么?再者,许多名门(富家)子弟也是很有理想,富有“世界大同”精神的青年人(想想当年投奔延安的年轻人,许多是富家子弟)。他(她)们也一样去当志愿者,去流浪者的庇护所做饭,烧菜,擦地板,洗厕所。我的孩子告诉我们,在哈佛还真没有多少时间去花钱。说实在的:在哈佛摆阔,没人 care 。
哈佛的精神是什么?我想,可能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 2007 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是一个较好的注释。在他约 14000 字的演讲中,其中心话题就是:如何帮助消除现实世界的不平等。他提到,哈佛的学生,由于你们有幸拥有了聪明,特权,机遇,因此其他的人就有权利要求你做出奉献。(我想,这里的特权 / 机遇是指,上天赐予他 / 她们的聪明以及得到了接受最好教育的机会)(原文: When you consider what those of us here in this Yard have been given – in talent, privilege, and opportunity – there is almost no limit to what the world has a right to expect from us. )。在结尾,他说“我希望, 30 年后你们还会再回到哈佛,想起你们用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所做出的一切。我希望,在那个时候,你们用来评价自己的标准,不仅仅是你们的专业成就, 而包括你们为改变这个世界深刻的不平等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你们如何善待那些远隔千山万水、与你们毫不涉及的人们,你们与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同为人类。”**
我想这会引起哈佛学生的共鸣。至少我孩子与许多同学是认同盖茨的提议的。
(我把我们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与大家分享,有些想法会有偏颇之处,所见也会有不全面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教。我们谈的好像正面的多,负面的少,了解的人也可以谈谈哈佛负面的地方。近段时间很忙,我已写了三个帖子了,因此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 美国大学的学习制度的设计,避免了类似于中国大学中的那种竞争(如入党,入团,选班干部,三好生/积极分子等),成绩也没法真正比较(每个学生选的课都不一样)。
** http://www.2ic.cn/html/59/t-373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