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谈朝鲜停战谈判
2009-06-14 东方早报 张明扬
2009年5月27日,朝鲜突然宣布退出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宣称“朝鲜半岛将回到战争状态”。全世界仿佛突然明白过来,五十六年前结束的那场战争仅仅是个“暂停”而已,虽然长了点。在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中心主任沈志华看来,“打了三年,谈就谈了两年多”朝鲜停战协定并非真正结束战争的终战和平条约,对当年的谈判的考量应置于中苏同盟的大背景当中。
朝鲜宣布退出1953年停战协定,这协议怎么说退出就退出了?
沈志华:谈判是双方进行的,但朝鲜停战谈判这个双方的主体都很模糊。人家那方实际上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美国,而是联合国军,虽然我们当时都说“是打着联合国旗号”什么的,但联合国的确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军的,就和现在的维和部队差不多。而中朝联军这边呢,没有个正式的谈判方,美国当时不承认朝鲜,中国也不是作为政府参加谈判的。谈判实际上是军方对军方的谈判,联合国军代表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代表的谈判,并不是通常理解的美国政府与朝鲜政府或中国政府签了个协议。在法律意义上,朝鲜停战谈判其实是两边的军方说咱不想打了,签个字而已。
停战协定其实也不具备和约性质?
沈志华:国际法意义上,这是一份暂停战争的“停战协议”,而并非真正结束战争的终战和平条约。双方并没有说战争结束了,还缺一个正式的和平协议,五十多年了。
可就这么个法律约束不强的协议也是几经波折啊。
沈志华:停战谈判特别复杂,得从头说。朝鲜战争从一开始打,就在谈。仗打了三年,谈就谈了两年多。战争是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美国人后来出兵,仁川登陆后一口气打过了三八线,这时候美国人一点都不想谈。但到10月19日志愿军出兵后,事情就大了,担心战争扩大的国际舆论开始呼吁和谈。随着中朝联军一路顺利南下,和谈的呼声越来越高。
到了1951年初,志愿军已打过了三八线,占领了汉城,印度等国这时候在联合国提交了著名的“十三国提案”。这个时候实际上是中朝进行停战谈判的最好时机,这个提案对中方和朝方都特别有利。但结果,战场上正得势的咱们这边拒绝谈,实际上,美国这个时候其实并不想停战,战场上吃了亏,忍不下这口气,谈判就等于城下之盟,但继续往下打吧,盟国都反对,主战的美国在联合国中特别孤立,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谈判。中朝此时一拒绝,美国正好得理了:这不是我不想停战吧,是对面不想停。此时原先偏向中朝的国际舆论开始对我们不利了,连美国都同意谈判了,就你中国不同意,结果联合国那边什么制裁啊、封锁啊也都来了。
军事上此时志愿军也很不利。当时我们对战争的整体判断都出现了偏差,认为美国军事上很困难,想寻求喘息时机,所以操纵联合国要求停战,所以我们得宜将剩勇追穷寇。其实啊,是志愿军这个时候更需要喘息的机会,后勤跟不上,人吃不上个饱饭,弹药也供给不上。
三次战役之后志愿军的战斗力是否有所减退?
沈志华:还要往前,第三次战役其实已经很勉强了,惨胜而已。彭德怀此时还是很清醒的,很多发回国的电报都将志愿军当时的困难处境说得很清楚。美国逮到这个得理的机会之后,1951年2月就开始组织反攻,结果一打中朝联军就一路从汉城退回了三八线以北。从2月到5月这四个月,双方处于拉锯战的态势,志愿军这边虽然勉强能和美军对峙,但还是处于劣势。
1951年6月,中国开始考虑和谈,苏联方面出面促成了7月的和谈。但美国人这时其实并不是真心想谈判,在谈判桌上不断制造事端,8月份还发动了夏季攻势,同时也轰炸了中朝代表团驻地,直至谈判进入了无限期休会。简单来说,这时是我们想谈,美国人不想谈。但在此期间,志愿军在军事上也逐步恢复了元气,在装备上与兵员补充上均做好了准备。到1952年4月的时候,我们这边也不大想谈了。美国人这时反而着急了,签订对日和约等一系列政治目标都已经完成了,就不想打了。等美国想谈的时候,我们又不想谈了。
又一个变数出现了。此前一直主战的朝方此时不想打了,主张宁可在谈判中让点步,也要尽快停战,美国的轰炸实在太厉害了,给朝鲜造成的损失很大。而中国这个时候的态度也很简单,谈判可以,但不能按照美国人的条件来谈。谈判一共有五大内容,什么边界问题啊中立国问题啊双方其实已经达成了协议,只剩下一个战俘问题僵在这了。中国主张战俘完全遣返,美国人那边却主张按比例遣返或自愿遣返。具体说的话,朝鲜战俘中有很多人是在韩国那边招来的兵,美国人认为这些人要释放也是回到韩国这边的家;而在志愿军那边,也有类似的情况,美国人认为这些人释放后想去哪也应该遵循自愿原则,后来的确也有些人去了台湾。
斯大林更为支持中国在谈判中的强硬策略,这样的话边谈边打打就持续下去了。但等1953年初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包括贝利亚、马林科夫等人都不想打了,建议中国在谈判中主动让步。我们对此虽然不大满意,但还是接受了苏联的建议。但中方也主张,在可能的条件下,还是要争取最好的结果。
韩国人好像也不太想停战吧。
沈志华:在谈判还在进行的时候,韩国突然宣布就地释放战俘,打开战俘营,爱去哪去哪,这让美国人都很恼火,明摆着破坏和谈呗。李承晚这时还放出话来,如果谈判结果不理想,韩国军队单方面将战斗到底。中国决定给李承晚一个教训,发动了金城战役,命令志愿军重点打击韩国军队,一直打到了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字当天,收复了近两百平方公里的土地。李承晚为什么不想停战呢?他认为再努把劲,就可以统一了。李承晚和金日成的战争目的其实是一致的,就是统一全朝鲜;而美国和中国对战和的态度更多是基于军事的考虑。
有种说法是,停战协议最后达成的原因是美国威胁要用核武器。
沈志华:说原子弹起作用其实是一个巧合。美国战略空军等之前的确开会谈到了这个,如果谈判再次破裂,就考虑使用原子弹。但实际上中国当时并不知道美国人的这个决定,更谈不上受此影响了。现在有电报显示,苏联在协议最后签字前就建议中国,接受美国条件得了。也就是说,中国最后阶段在谈判桌上的让步并不是来自美国的核讹诈,而是由于苏联方面的因素,只是时间点正好和美国那边核弹的事情碰上了。
苏联在谈判中这么强势,在战争中贡献大么?
沈志华:贡献非常大,空军就是苏联志愿军在打啊。中朝的武器装备也几乎都是苏联供应的,包括枪支、飞机、大炮、卡车等等。中国那会武器还不能生产,只能生产弹药,但大概还不够总消耗的四分之一。我们那时候可以说是全副苏式装备。
毛泽东对最后的谈判结果应该有些保留吧。
沈志华:毛泽东后来曾对苏联大使说,从纯军事观点来看,再给他一年时间的话,志愿军可以一直打到三八线以南的洛东江。我觉得真打起来未必能有如此乐观,也就事后这么说说,其实就是表达一下他不想在谈判中让步的意思。毛泽东的自信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志愿军实际上是越战越强,无论从兵力、装备、士气还是弹药储备等方面来看,军事实力在1953年时处于入朝以来的最佳状态。但美国也不弱啊,你金城战役打得好是因为打韩国人啊,但韩国人的战斗力哪能和美国比啊,差远了,真和美国人全面开仗就很难说了。
与三八线相比,停战协议确定的军事分界线谁更占便宜点?
沈志华:总的说还是美韩占便宜一些。三八线是一条直线,但分界线是S形的。要不是我们最后在金城战役中又突破一些,朝鲜这边吃亏得更多。
朝鲜在停战谈判中的介入并不多,这和他们中后期在战场上的表现有关吧。
沈志华:朝鲜战争前期的时候,朝鲜人准备得比较充分,打得比较猛,而韩国和美国一开始则是缺乏准备的。但朝鲜的进攻缺乏战术,除了四野成建制划过来的那两个朝鲜师,朝鲜军队基本上是没打过仗的。等后来打过了三八线,俘虏了很多韩国人加入军队,但这些人作战也不积极,军队的战斗力下滑得很快。实际上在美军仁川登陆之后,朝鲜军队几乎已全军覆没。后来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征的新兵,尽管也接受了一些训练,但也就教教他怎么使用武器就得了,谈不上什么战斗力。等志愿军入朝之后,地面战争主要就是志愿军打,天空是苏联人帮着打。
在谈判中也是如此,朝鲜也缺乏话语权。只是因为战场在朝鲜,中国比较尊重他们,什么事都和他们商量,彭德怀也多次强调要尊重朝鲜的同志。
停战协议最终还是没有进一步过渡到和平协议。
沈志华:在签订停战协议的时候,双方也曾达成共识,这是军事上停火,随后还要搞个和平协议,正式结束战争状态。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本来是有机会完成这一和平协议的,但美国当时憋气得慌,对朝鲜战争没有击败中国还是觉得窝囊,不想给中国提供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国与国的正式谈个判,你中国就成了正常国家,我们就开始交往了,哪里有这么便宜。这其中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新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问题,美国一和中国谈判就得面对这个问题,你承认不承认呢?而如果没有这个正式结束战争状态的东西,美国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可以继续敌视中国,继续封锁你。
所以,我觉得在日内瓦会议上,美国是有意不和你解决这个和平协议问题的,有关谈判也就没谈下去。
这事就这样被撂在那了?
沈志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已经很糟糕了,双方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1954年年底发生了金门炮战,1958年底又发生第二次台海危机,哪里有坐下来谈东西的机会啊。
这样说来,主要是中美关系而不是朝韩关系影响了和平协议的签订?
沈志华:那当然。中美几十万大军都驻在朝鲜半岛上。志愿军在1958年才撤出朝鲜,而在美国那边,志愿军撤时还是不敢撤,怕再出事,就一直这么呆下去了。
和也彻底和不了,打也打不下去。
沈志华:停战谈判的结果是比较符合双方军事实力在战场上的对比的,双方都没有在谈判桌上丢掉什么东西,基本上是势均力敌了。你让美国人打,他也打不下去,打了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志愿军继续打啊,也不会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就战争本身来说,你也不能说谁打胜了,还是算平手。什么叫打胜了,当然不能说谁伤亡小就胜了。所谓胜负,是说你当初设计的战略目标是否达到了,双方谁都没有达到。志愿军原来是想把美军赶下海去,美军原先是打到了鸭绿江了,那后来不是还是被赶回三八线了。
但是在心理上,我们算是打赢了。我们一弱者和强者打成平手,在心理上我们是不是觉得自己赢了,美国是不是觉得自己败了。所以美国人对朝鲜战争一直耿耿于怀,你看美国人拍二战越战的片子那么多,朝鲜战争的有几部,觉得寒碜啊!
志愿军曾有机会打赢这场战争么?
沈志华:绝对有。1951年初的时候如果接受了联合国十三国的和谈建议,我们当然算赢了,我们是在前两次战役大胜,占领了汉城的情况下接受和谈,时机多好啊。当时的谈判条件是完全有利中国的,比1953年的好多了。当时给出的条件是,只要中国接受停火,立即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解决远东安全问题,一共有五条,都是有利的。如果当时接受了十三国提案,无论在外交上、政治上、包括军事上对中国都有好处。当时实际上志愿军已经打不动了,就算美国后来再次发动战争,我们也赢得了喘息机会,更别提国际上的同情肯定转向我们了。
为什么放弃这次机会呢?
沈志华:这还真不是当时我们这边的原因,主要就是苏联和朝鲜不愿意谈。朝鲜那会啊,别看后来不想打了,当时战争热情特别高,想一鼓作气把美国赶走得了。苏联那边呢?中国大使那时去问苏联外交部副部长了,说现在要求谈判,你们是什么态度啊?副部长回答得还挺外交辞令,说这让他想起了一句中国古话,叫“趁热打铁”。这什么意思啊,让你继续打呗。中国大使一听,这是在传达斯大林的意思了。我们这边也有问题。出兵前是过于小心,前两次战役打胜后,又有些轻敌,对战局过分乐观了。毛泽东给斯大林的电报里说美国人也没什么,就是会卖袜子,吃罐头。这样也就没去顶来自苏联和朝鲜的压力,继续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