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边外交60年:从参加者变成“主持人”



2008年8月2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时同各成员国元首合影。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琉璃“牛转乾坤”——在今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二00九年会上,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给各国政要准备的吉祥国礼,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备受喜爱。

不止是论坛上的国礼,博鳌论坛本身也带有深深的中国印记。作为唯一定址在中国的非官方、非营利高层国际会议组织,这个日益受到海内外关注的国际性舞台,如一滴水,折射出中国六十年来多边外交的变化之路。

从一九四九到二00九,中国的多边外交走过六十年历程。从建国之初艰难打开局面,到今天在各种国际场合发表主张,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已扩大到政治、安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从官方拓展民间,领域逐步深入,范围日渐广泛。


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从突破到日益开放

外交学院教授宫少朋今天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新中国的多边外交起步于一九四九年,从这一年的亚澳工会代表会议到一九五四年的日内瓦会议,中国多边外交实现了走向世界的突破,从非政府外交走向了政府外交。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亮相,也是周恩来第一次在国际外交舞台大显身手。会前美国外长杜勒斯曾挖苦道,“这个传说中的周恩来是何许人也?”三个月后,杜勒斯看着“传说中的周恩来”引人注目地出现在国际舞台,把中国外交推向世界外交的前沿。而一九五五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一系列演讲消除了很多亚非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疑虑,改善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

日内瓦会议在西方,万隆会议在东方,新中国通过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大步走出了国门。

宫少朋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参加了各种国际组织,在联合国的活动也日趋活跃。中国不仅参加了裁军谈判委员会、人权委员会等国际政治组织,参加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还参加了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刑警组织等一些专门性国际组织。
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90604/001aa0ba49280b915e0203.jpg
5月15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左四)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外长及上合组织官员合影。当天,上合组织成员国外长会议在莫斯科举行。新华社记者张亚晨摄

从参加者到“主持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方向更加明确。

中国注重以联合国为中心,参与国际组织及国际机制的建设。中国借助全球性国际讲坛,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倾听来自世界各地的呼声。

与此同时,中国的代表也越来越多地被推举到国际组织的重要岗位上。一九八四年,中国法学家倪征燠第一次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二零零六年,中国香港人陈冯富珍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成为该组织成立五十八年来首位担任该职的中国人。二00八年,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他是首位在世界银行获得如此高职位的中国人。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正在成为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朝核六方会谈等就是中国推动多边外交的创造性实践。上海合作组织与博鳌亚洲论坛正逐渐成为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平台。其中博鳌亚洲论坛作为唯一定址在中国的非官方、非营利的高层国际会议组织,在中国多边外交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每年都有大量外国元首、商界领袖、专家学者来到博鳌论坛,为地区与世界问题建言献策。

中国未来将更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六十年,中国多边外交实现了历史跨越。作为中国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广度和深度都极大拓展。中国逐步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宫少朋说,如今,中国在多边外交舞台上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中国多边外交的历史进程说明,中国可以通过融入国际社会,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这位学者表示,未来,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多边事务,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进一步推进南南合作,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积极开展区域合作,营造更和谐的地区环境,充分利用软实力的优势,提升大国形象。
 
文章来源: 中新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