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对潜艇撞击声纳事件的简单分析.6-17
这次潜艇和驱逐舰拖曳声纳相撞的消息还很少,不足以下结论,只能是做一些猜测。昨天晚上又看了一些朋友的发言,修改下这篇博客。
这次事情的背景是中国要加强对南海的控制,派出海监海调打击南海各蚕食国家,比如公布了南海禁渔期;美国派出4艘宙斯盾去给东南亚6国尤其是菲律宾打气,和他们搞联合演习。中国潜艇就是冲着美军驱逐舰去的,要让对方知道这里是谁的势力范围,就算你美国也不是随便派点军舰就能进来玩的。所以这件事情肯定不是偶然发生的。
美军舰艇与东南亚海军进行联合演习的消息早就放出来了,演习区域和时间定下来之后,也会划定临时禁航区,所以南海舰队肯定是知道的,这次去的潜艇估计就是负责侦察美菲军演的情况,同时表明下自己的存在。但是潜艇活动最重要的是隐蔽性,所以他通常不会主动暴露自己,因此判断这次撞击要么是失误要么是避无可避。
拖曳声纳一般长1-2千米,它并不是水平漂浮的,而是斜向下深入500米左右的水中,也就是潜艇所能达到的深度,以避开温跃层、盐跃层的限制更好的监听周边环境噪音。至于具体的深度控制估计是依靠舰艇的拖曳速度进行调节,速度越快越浅。
水面舰艇反潜活动有这么几种方式:第一种是舰艇使用拖曳声纳保持5节,以减少流体噪音和本舰机械噪音对声纳的干扰,这个阶段可能持续10-30分钟;完成一次探测后,舰艇航速提高到30节冲刺半小时,然后再开始下一次探测。这样舰艇就以15海里的间隔不断的重复工作,可以保证在对周边水下环境保持掌握的同时维持一定的巡逻速度;直升机可以在舰艇高速运动时用吊放声纳在舰艇侧前方进行警戒,防止潜艇趁机占领攻击位置。这主要用于大范围侦察与监视。另一种搜潜队形是几艘军舰一字排开,保持10-16节的航速,用主动声纳清扫航道上的潜艇,主要用于较狭小的水域。
拖曳声纳的探测范围最大可以到100多海里,但其探测范围是几个宽几海里的圆环,而不是一整个圆面,所以潜艇在这个范围内仍然有足够的隐蔽空间。声纳对舰艇周围7-10海里范围内的目标靠直波搜索,这个精度和可靠性都是比较高的。同时反潜舰艇从来不单独活动,至少也是2艘一组出来巡逻,否则那不是反潜而是送死。所以虽然新闻只报了一艘,但现场还会有其他舰艇存在,可能那4艘参演的都在。
下面这段就是猜测了,对潜艇运用还不够了解,所以仅供参考。
首先可以确定撞击不是潜艇从后面追上来撞得,因为常规潜艇水下航速一般只有3-10节,追不上美军驱逐舰;核潜艇虽然跑得快,但要到10-16节以上的高速会发出很大噪音,对方很容易发现。潜艇也从来不靠高速来追击水面舰艇,他都是抄近路抢先抵达下一个伏击区;水面舰艇虽然航速高,但因为要走之字形反潜航线,所以会被潜艇抢到前面。
反潜舰艇由于受到声纳安装位置和螺旋桨位置的制约,舰艇正面的探测能力最好,尾部最差;就算放出了拖曳声纳,那也是两侧的远距离探测能力比尾部好。所以潜艇和反潜舰捉迷藏,都是避免用自己的艇尾对着敌人(近距离内,如10海里范围),争取躲到对方的侧面和尾部区域。
这次潜艇可能是抢先到了伏击区,结果发现美军驱逐舰群一字排开成反潜队形冲着自己来了,周围又没有礁石、漩涡、温跃层可以利用躲避,于是潜艇迎头冲着美军舰艇3-5节低速航行,试图从美军舰艇群侧面通过;这艘约翰·麦凯恩号驱逐舰就是在最侧面的那一艘。这个战术动作应该是成功了,美军未发现就从他旁边驶过。总之,这一阶段不可能撞上,因为拖曳声纳不可能跑到驱逐舰前方与侧面。
按说潜艇至此基本是安全了,背对美军驱逐舰赶紧跑就是了,可为什么撞上呢?这有三个可能:一个是美军驱逐舰队通过潜艇侧方后立即进行了向潜艇所在方向的之字形转弯,导致长达2千米的拖曳声纳跟着变向,从而抽到潜艇上;另一个可能是潜艇通过后向舰队方向转弯,想趁着距离近噪音大从尾部横越美军舰队,从而赶向便于隐蔽的海区,于是倾斜向下的拖曳声纳过来就抽上了;再就是两者同时发生。
美军发现潜艇故意撞击的可能极小,因为潜艇的有效攻击范围一般只有5-10海里,水面舰艇会尽量保持在这个范围以外,靠直升机去进行压制打击。美军就是真想把对方放进来,也会收起拖曳声纳开到25节以上航速,用主动声纳来探测、压制潜艇。
现在最大的疑问是撞击发生后美军为什么没把潜艇逼出水面。撞击发生后,如果美军第一时间确认对方是潜艇,那么可以马上开主动声纳进行搜索,直升机起飞保持压制,常规潜艇是跑不了的;就算是核潜艇,也只能靠着高速一路狂奔,争取跑出对方的势力范围。从这点看,美军当时要么是没能立刻确认撞到的是潜艇,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周围有潜艇存在,当成海洋垃圾处理了;要么是南海舰队的驱护舰就在附近,事件发生后立刻接应,不过从菲律宾海军的发言看这个可能不大。
(自邱贞玮的军政写手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