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彻底明白了宇宙和人生的本来面目,从此他老人家在以后的四十九年里,走遍了印度很多地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基础和见地,因人而教,开导众生。在他老人家入灭以后,他的弟子大迦舍和五百弟子将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集结成了佛典,而他老人家对弟子的教导称为佛的教导,中国人简称佛教。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究竟圆满的教育。

既然是教育,那我们要明白,佛陀教育的以下几个重点:对象,目的,纲领,内容和方法.
教育对象:九法界众生。
                    佛经中常提到十法界,那是:
                                                            佛,菩萨,缘觉,声闻为四圣法界。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称为六凡。
佛教育的对象是,不包括佛法界的九法界众生。

教学目的:离苦得乐,破迷开悟。
佛在经典为我们详细的阐明了苦的由来,苦的表现形式,又告诉我们如何得到真正的乐。指出我们迷在何出,从何开悟。
古往今来,很多经历了大难大苦的人,非常珍惜学佛的机会,在学佛的路上勇猛精进,因为他们经历了这些大苦大难之后,才能明白一息不来,殊途永隔,所以他们在学佛修行上会有很高的成就。
相反,福贵人家,由于生活环境的优越,难得体会到人生苦短,因而古语云:福贵学道难。然而却有很多的祖师大得,他们出生于帝王,将相,大富长者之家,他们能舍弃优越的生活,在学佛的路上勇猛精进,成佛做祖,佛在经典中就提到:弃位出家,苦行学道,做斯示现。我们明白了,那是佛菩萨来示现给我们看的。
我们要明白:苦乐皆从心来,迷悟只在刹那。

教学纲领:三皈,四弘,六度。
三皈是:佛,法,僧。又称觉,正,净。
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教学内容:佛教的法门(宗门教下)。
教学方法:信,解,行,证。

佛教流传两千多年了,今天我们看到佛教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演,作秀。
          表演,作秀原本是一件好事,让大众能有机会观看佛的形象,佛在经上提到:一历耳根,即为道种。 今天他看到了佛的形象,念一句阿弥陀佛,他成佛的金刚种就种下了,时节,因缘成熟时,他就会成佛。但我们要明白这不是我们学佛的主要目的,其次要随缘去做。
(2)学术探讨。
          学术探讨原本是好事,是让我们明白明了佛理,是让我们能相互:传道,受业和解惑。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的正行。要做到这样良好学术探讨,你要善于认识你周围的善知识。如果学术探讨只是炫耀己长,谈玄说妙,而没有正信,正解和正行。那会给自己和大家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3)拜佛,念佛而不明佛理。
          这里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明佛理,拜佛,念佛只是为求世间的福报,不明白如何修福,修善,平日里放任自己,贪财,色,名,食。这种情况佛拜再多,念再多,其起的作用都是有限。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明佛理,但他很老实,佛要让他多拜佛,念佛,不要贪财,色,名,食。他都能尽力去做到,这种人虽然他现在不明道理,但佛在经上提到: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等到他拜佛,念佛到无念而念,心空人亦亡时,原来是弥陀念弥陀时。他突然刹那明白佛的三藏十二部,证的果地与佛等同。在净土圣贤录中,就提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成就相当的殊胜,其关键的关键就是老实。
(4)真正有正信,正解,正行。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或做法师,或做布衣,深入经藏,按佛的经典来修行,有正知,正解,或远离红尘,努力修行,刻期求证;或现于红尘而不恋红尘,“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性”;或修净土,深信弥陀大愿,二六时中,佛不离心;或入宗门,自性清静,不如二流,证无所得,自明自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