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琐忆5--买卖人家儿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咱这儿所说的买卖,都是小买卖儿;那时候,没有私人企业家,小点儿的是小业主;大点儿的叫资本家。大买卖,大企业都是国家的,私人也就是小打小闹儿,就这,五几年一公私合营,连人带家当,一起姓了“社“。所剩的就是自己的房子了。
 
我的邻居,很有几家这样的小业主,所经营的也无非就是吃,穿,用。今儿个就侃侃他们。先说吃吧,这我拿手
 
打我懂事儿,其实这些跟吃穿用沾边的铺子已经不见了。已经都“合”进去了。不过他们曾经做过的买卖,却成了称呼他们的记号。所以一说什么烧饼铺,羊肉铺,小鞋铺(不是说他家专做小鞋儿,而是那买卖太小),小人儿书铺,裁缝铺,戳子铺,就知道是在说谁。
 
在胡同口临大街那一家,是个烧饼铺,专门卖烧饼。北京的小吃,以前很多都是回民一家一户在经营。这家也是伊斯兰。饼,在早曾是对面食的统称。经过蒸、煮、烧、烤、烙、煎、炸等制作加工,大多为扁形或圆形。以蒸气蒸熟的馒头称“蒸饼”,以汤或水煮成的面条称“汤饼”,用旺火煎或烧烤的小饼或芝麻饼称“火烧”或“胡饼”、“烧饼”,用饼铛煎烙成的面饼称“煎饼”或“烙饼”,用油料煎烙的面食称“油饼”、“环饼”等。汉刘熙《释名.释饮食》:“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皇都杂记.饼》:“水沦而食者皆为汤饼......笼蒸而食者皆为笼饼......炉熟而食者皆胡饼。” [注:这段是我抄的]

那武大郎儿卖的什么?炊饼。炊饼是什么?就是馒头。在早叫蒸饼,因为避当时的皇帝赵祯的名讳,所以改叫炊饼了。扯远了,拉回说咱这小买卖儿。
 
等我能自己拿钱买烧饼时,烧饼铺已经合营了,掌柜的和其他一些跟他一样的都给并到一家小吃部里了。那家小吃部就在离我家不远的大街上,人头也熟,主要是做的东西地道,所以还是常常到那里去吃早点。烧饼铺的房子呢?成了另外一些剃头的小业主的经营场所——理发馆;而烧饼铺一家,则都挤到了后边。
 
烧饼铺一家生养众多。小六儿大我一岁,小八儿小我两岁。想想当时那么一大家子挤在一起吃饭,一起下箸,风卷残云,也是很有意思地。
 
和烧饼铺相邻的一家,是羊肉铺。男主人也是回民,合营时给并到离我家三站地的副食商场里做了清真部的售货员。卖的还是牛羊肉,可卖了牛羊肉的钱不能再往自己兜里装了,装了,可就叫贪污了。他家的房子有个小阁楼,在我们那块儿很是不一样。
 
把着胡同口的另一家就是那个小鞋铺儿。我懂事了,鞋铺还在。家母纳的那些鞋底子,有时候就拿到那里去绱。印象中,鞋铺里很黑,到处都是那些个鞋楦儿。面朝大街的玻璃窗内,有些绱好的鞋子摆在那里,也算是个幌子吧。我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时,那年暑假,鞋铺家的小子,约上也是我的邻居的另几个一般大的孩子一起去窑坑游泳,结果,去了四个,只回来一个。鞋铺家的小子也在“光荣“之列。出了那件事,挺长时间不敢游泳。
 
原来胡同口有一家戳子铺,就是刻印章的。爷儿俩都干这个。也是合营给合到一起,成了国家职工。而且这刻戳子的,还算是特种行业,得公安局批准才能营业呢。这爷儿俩都是光棍儿(好像,因为没见过女眷),夏天时常见这爷儿俩光着膀子,摇着蒲扇,坐在家门口纳凉。
 
再往胡同里,是一家小人书铺。经过合营的洗礼,这家小人儿书铺却依然存在。主人姓金,不知是不是满族?不知和皇上家沾不沾亲 ?那时,他家用临街的一间房,辟成阅览室,屋里都是用木板钉成的长板凳,有那么四五条。有个柜台,墙上都是小人书的封面,每个封面上都有个号码,你相中了哪个,跟柜台里那位一说,他就给你拿出来。当时是在那里看二分一本儿,五分三本儿;要是租回家,就是五分一本儿,还要交点儿押金,好像是几毛钱。长年在柜台里坐着的,是这家的女主人。带个眼镜,度数挺深。这家的小子,也在那次溺水事件中罹难了。
 
与这家小人儿书铺相对的,是一家裁缝铺。这家和周武王一个姓。家里是三合房,东房北房和西房。本来就是一家住,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西房搬进一家;再后来,东房也住进了人。他家有一儿一女,孩子之间相差很多;小女儿后来成了我的中学同学。不幸的很,毕业分配时,我们都分配了,班上却有几个没有分,其中就有她。再后来,突然听说她自杀了,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和那位民主人士住邻居,后来给他看房子的也是个裁缝。老头是个东北人,做酸菜粉儿很拿手。当然做衣服也很棒。他的儿子也是我中学同学。毕业分到铁路局了。这些个裁缝,也是在合营时给并到了一起。有的去了服装厂做成批的服装,有的就在服装门市部收些零活儿。我这两位同学的父亲就都在门市部上班。有时也在家接一点儿街坊四邻送来的活儿,属于自留地那种。钱嘛,比门市部便宜些,活儿嘛却是很精致。我家那时没少麻烦人家.
 
在胡同中间,还有一家,是卖些针头线脑,酱油醋的。那是在他家的房子后山墙开了个门,胡同比房子高,所以进那个小铺还要下几层台阶才行。柜台上搁着几个坛子,坛子上有盖儿,那是散装的白干儿酒。去小铺经常买的是米花儿或糖豆儿,四分,五分一袋儿,袋子是玻璃纸做的,圆筒形。小铺主人是一对老夫妇。先生也是腿脚不好,可是京胡拉的特好。好像以前也是给什么人拉过琴。记得家姐曾在四年级时要考戏校,还让这小铺的主人辅导过呢。
七荤八素 发表评论于
回复好好1的评论:

谢谢收听。

俗话说:暑天儿无君子,天儿热,那时候又没空调,电扇也不是家家都有,所以能少穿就少穿甚至不穿。
好好1 发表评论于
喜欢你的这个系列!为什么胡同口的老大爷都喜欢光大膀子呢?
七荤八素 发表评论于
回复绿丝绦的评论:

糖火烧还得是大顺斋的,那的确好吃 ^-^
绿丝绦 发表评论于
让7爷这么一说真勾起我对糖火烧的馋瘾来了。嘻嘻。。不好意思,太好吃了。=)
七荤八素 发表评论于
回复加减的评论:

我也是。看来同一种吃食不同的地方不一样称呼呢。
加减 发表评论于
看到七爷在门楼上, 就进来了。注意到您把每一集加上了小标题,这样好, 否则长了就一锅烩了。

7爷说的好多事情我都熟悉,可这 “以汤或水煮成的面条称“汤饼” 还是第一次听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