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37)多姿多彩的元代茶品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受到藏族酥油茶即所谓“西番茶”的启发,吸收中原原有的一些饮茶方式,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一些具有蒙古特色的茶饮品。这种茶饮既可饮用,又可食用,不仅受到蒙古贵族的欢迎,而且还流传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元代茶文化。其中有北方游牧民族创制的以乳汁煎的茶(奶茶),有在茶中加酥油的酥油茶,以及引进的名为“孩儿茶”的外来茶。现在新疆、青海和河西走廊的各少数民族仍然喜爱奶茶,就是汉族地区,也有珍珠奶茶。酥油茶当时叫做“兰膏”和“酥签”,现在更成为藏民每日不可或缺的饮品和食品。“孩儿茶”又名乌爹土、乌迭泥,是海外出产的一种药物,元代前期即已传入中国。元代常以此物和其他香料碾细混合加工成块状,用来含嚼,有生津醒酒的功效,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许多元代诗人都在自己作品中提到孩儿茶,这正是元代茶文化多元化特色的表现。(怀疑孩儿茶是大麻一类的东西)

元代香花、果品等入茶,已经相当的普遍,真正的窨制花茶也开始于元代。利用茶叶的容易吸收异味的特性,使茶叶吸收花、果品等的清芬芳香而加工制作的茶,且不断被普及饮用,是元代茶文化的又一特点。这本来是茶叶难以储存的一个缺点,这样一来,反而开发出茶叶的新品种,真是化害为利的创新好点子。

元曲还提到不少茶具。其一为煎煮茶用具,煮茶要用火炉,除了火炉之外,煮茶还需用茶铛、茶鼎。元代简约的茶文化,使得泡茶法流行起来,特别在民间。从内蒙古赤峰市出土的元代墓道烹茶图中找到佐证。图中没有茶碾,从使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来看,当时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其二为饮茶茶器。如用来注汤的茶瓯、茶碗。元代的瓷质茶具,造型深受宋代茶具的影响,但却以白瓷为尚,彰显北方游牧民族豪放粗犷的个性。如“野菜炊香饭,云腴涨雪瓯”,“玉乳茶浮玉杯,金盘露滴金罍”,“凤髓茶温白玉碗”,“龙涎香喷紫铜炉,凤髓茶温白玉壶”。曲词中提到的“雪瓯”、“玉杯”、“白玉碗”、“白玉壶”当是当时名贵的白瓷。元代普遍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芽茶泡出的绿色茶汤,以白瓷盛之,显得更为赏心悦目。人们因此逐渐看重白瓷,认为“洁白如玉,可试茶色”。随着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方法的出现,用来煮水、存汤的“汤瓶”,在元代日益普遍。不过南宋末至明朝初年,大概是受点茶的影响,泡茶多用末茶。明初以后,泡茶越来越多才用叶茶,到了今天泡茶几乎全用叶茶。

茶馆萌芽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到了元代,茶坊、茶楼遍布大街小巷。既有私人的茶室、茶寮,也有公共的茶坊、茶店,还有各种唤作“茶店”而实际与茶关系不大的酒店、面食店等。元代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城市人口遽增,居民的成分复杂。为适应社会不同阶层和职业者的需要,茶馆的功能愈趋多样化、复杂化。首先,出现了经营多样化的茶馆,说唱艺术与游戏娱乐进入茶馆,既可增加茶馆的艺术氛围,也能吸引不少茶客,是茶馆功能多样化、茶馆文化走向大众化的一个标志。其次,茶馆作为聚会、洽谈场所的功能也在加强,文人雅士和普通市民到茶馆接洽商谈日渐成为商业习惯和社会风尚,这说明当时茶馆的经济功能、职业功能得到长足发展。元代百姓平民到茶房聚会休闲的情景,人们不一定专为喝茶才到茶馆,平时随便聊天或商讨事情也可走进茶馆。茶馆既成为了文人雅士提供叙谈、会旧、吟咏、品茗赏景的场所,也是富商洽谈生意之地,还是下层市民聚会、打探信息、民事评理的地方。在茶馆饮茶已成了元人的一种“平平常常”的消费。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汉卿杂剧《钱大尹智勘绯衣梦》中描写了发生在茶馆里作案、破案的故事,反映当时的茶馆文化已达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茶消费的阶层呈现下移趋势,特别是劳动群众的出入茶馆,更扩大了茶馆的民众文化意蕴。

不仅是民间,就是在知识分子中间,也放弃了唐宋时期饮茶的繁文縟礼。这中间有一个重要原因,元代统治的九十年,前后只举行过九届(三年一届)科举考试,中间因为丞相伯颜敌视汉人,中断了很长时间。整个元朝科举出身的官员只有几千人,儒生的社会地位大大下降,即所谓“九儒十丐”,文革期间称知识分子为“臭老九”就是来源于此。文人仕途受阻,“用行舍藏”,只得走向隐逸。许多有才学的人隐居山林,以茶解忧。宋人那种时时处处都用儒家的礼仪规范饮茶之风渐渐散去,饮茶追求清饮,钟情于茶的本色本味,寄情于古鼎清泉,忘情于幽雅胜境,自然情趣浓重的茶道越来越时尚。因此,元代茶文化总体上走向简约,为明代泡茶法的流行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基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