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韩信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对于汤军团,本书详尽地叙述其作战的全过程,并将其作用归纳为四个方面,指出汤军团功不可没。目前史学界对汤军团的看法有欠公允。主要是4月1日至4日汤军团在向城、兰陵一带截击坂本支队延误了南下的时间,加重了孙集团军作战的压力,使台儿庄处于几不能保的困境之中。战区当局指责汤军团,事出有因。但汤军团处在腹背受敌的危险时刻,当机立断变更态势,先扫清来自临沂的威肋,再行南下,这是当时摆在汤军团面前唯一可行的抉择,它使坂本与濑谷两支队会合成为泡影,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解除了坂本支队的威胁后,汤军团马不停蹄,迅速南下,在大顾珊与底阁、杨楼与敌鏖战,底阁、杨楼一役大败坂本支队,使形势急转直下,造成了汤军团与孙集团军在台儿庄东北合围日军的态势,迫使濑谷支队全线崩溃,不得不下令撤退。我军抓住机遇,适时转入总反击,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汤军团与孙集团军两支主力在台儿庄战役中并驾齐驱,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完全可以说,没有孙集团军在台儿庄坚持阵地战,便没有台儿庄的胜利;同样,没有汤军团在台儿庄侧背的运动战,也不可能有台儿庄的胜利。它们在台儿庄战役中一守一攻,相辅相成。我们切不可扬孙(集团军)贬汤(军团),而要一视同仁。而且,汤军团的运动战,是我国抗战初期实施新战略战术的成功范例,不仅是取得台儿庄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同时为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评价,也有一个观察的视角问题。如果从抗战初期的历史背景及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考察,我们会感觉到这一战役牵动了全局,关系到抗战的前途,因此,台儿庄大捷震动了世界,便不是偶然的。世界各国都从这次大捷重新认识交战双方,分析和预测中日战争的结局,从而改变了国际视听,对我国争取国际援助、实现抗战攻略,十分有利。如果把这一战役局限于台儿庄弹丸之地,孤立地当作一次普通战役来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从前一种立场出发,对台儿庄战役的历史地位辟了专门一章,分为八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我们的结论是:“台儿庄战役的历史地位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台儿庄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前线我军将士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在津浦线上将日军拖住了数月,为部署武汉会战及实现向西南大给方的战略转移赢得时间,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我国近百年来遭受列强侵略的悲惨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点,台儿庄大捷,也使民族复兴露出了一线曙光。”
台儿庄战役同李宗仁将军的名字是分不开的。李宗仁是我国卓越的军事家。抗战初期,他临危受命,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坐镇徐州,指挥津浦线防御战。他所率领的五战区各部队,除桂系第十一、二十一两个集团军外,都是从各个战区抽调的,有中央军和“杂牌军”,派系复杂,问题甚多。李宗仁知人善任,晓以大义,动之以情,团结部属,共同抗日。他的作战部署周密,坚定沉着,指挥若定。孙集团军善守,他委以台儿庄阵地战,汤军团善攻,令其在台儿庄侧背进行运动战。津浦线南段以五十一军、五十九军在淮河北岸实行阵地战,而以桂系三十一军及第七军让开津浦正面,全师西撤,实行游击战,并发动两淮民众武装,军民合作,共同歼敌,将日军阻遏于淮河南岸,使之不能沿津浦线北上增援台儿庄。李宗仁实行运动战与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新战略战术,在台儿庄战役中大见成效。李宗仁的正确指挥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所有这些,书中尽可能地如实加以反映。
另外,在本书的编写中,还注意了以下三点:第一,学术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第二,重要将领及部队(如李宗仁、李品仙及桂军,孙震、王铭章及川军,以及于学忠、张自忠、孙连仲、汤恩伯、关麟征、王仲廉等)在出场时介绍,而不另附小传。第三,重要村镇及军事要地(如淮河、滕县、临沂、台儿庄、抱犊崮、向城、兰陵等)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分别作简要介绍。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王学庄的鼓励和帮助;王述曾为本书作了部分书稿的文字修改;刘敬坤对书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符致兴提供了外文资料;张学继在搜集历史图片中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韩信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