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包子也有柳叶状的。

每次进私房小菜,都大咽口水,感慨同样是两只手,可有的人的只能叫做爪儿,不能称为手,比如我。

昨天看翠花贴了做黄米粘豆包的,让我想起在童年冬天的美食,沾着白糖吃的热腾腾的粘豆包,家里从没自己做过,总是从市场上老乡那买来,封冻在阳台上,然后取回加热。童年冬天的一大美食啊。没想到在美国居然能自己作。

今天看到纳米生物的好贴,《今夜的柳叶包让你如此寂寞 》,大概来源于一首歌《今夜让我如此寂寞》,记不太清了。图文并茂地说明解释,让俺开了眼,知道了包子不仅仅是园的,饺子形状的,还有这么纤巧的包子褶左右对称,弯月一样的柳叶状,而且是胶东半岛的特色。

感慨人生之妙,准备有时间自己也尝试一下。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cooking&MsgID=852258

更感慨地是如一明智观者所云:

看写法就知道是博士,和远方的雪花是一个风格
每张图都有特别要传达的信息和意图。
照片不讲究色彩绚丽,但绝对清晰,距离够近。
很多实物都同时有参照物比较大小尺寸。

呵呵,文如其人啊。

有些图文,追求华美,给人美感,但缺少实物对比与实用,所以让观者少了些创作模仿的热情。

有的一昧地追求外在的色彩,与装饰,乃至自我感觉,少了些内涵味道与朴实,乃至深度。

当然每个人的阅历,乃至对生活,对事物的理解与关注的角度不同往往决定了彼此看事情的结果,乃至做出佳肴的效果。

但这些看似无形无心的东西,往往更暴露一些本质的差异,当然秀佳肴如卖瓜,自己欢喜也未尝不好。

但对读者来讲,就像看艺术品一样,说起来还是多看上品,容易感应,更容易模仿的,更养眼不是。

喜欢柳叶包这样的文章,说明实用,文风朴实,信息详实,容易模仿操作,还透着淡淡地乡愁。亦如一部说明书,没有华美的修饰,与罗嗦,句句都是不可缺少的客观写实。

柳叶包很美丽,更美丽的不是那左右对称的包子褶,而是唤起了我们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还有那永远难以更改的中国胃的慰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