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要素--旋律


音乐要素--旋律


    旋律(melody)也称作曲调,是一连串乐音的有组织的进行。

    与其他要素相比,旋律在音乐中的地位最突出,自然也就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说,任何人在听了一首作品之后,首先记住的就是旋律,它是可以由我们哼唱出来的,而其他要素如单纯的音区、力度、节奏,离开了旋律,简直就无法独立存在,所以有人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不过,在有些音乐中,旋律并不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二十世纪的一些新颖独特的作品,是以音色为主要的构成因素,而非洲的鼓乐则主要是由各种节奏组合而成的。限于篇幅的原因,本节内容不涉及这一类特殊的音乐。

    旋律和我们的日常语言关系十分密切,最早的音乐,它们旋律的曲折变化,是依附于语言本身的,可以说,它就是将语言中的音高加以夸张得来的。比如我们中国人的吟诗,就是将诗句用较为音乐化的调子朗读出来,西方古老的圣咏也是这样。后来渐渐地有了不依附于语言的音乐旋律,但如果仔细想想,这些形态各异的旋律仍然和语言有着深层的关系,比如曲折婉转的旋律,有如亲切的谈话;短促有力的旋律,很象是命令或惊叹的口气;下行的律就如同我们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叹气声,它往往用来表现哀伤的哭泣或沉重的叹息。

    正因为旋律具有情感色彩,它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作曲家就利用这一特征,来写作表现各种各样情绪的旋律。例如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第五交响曲末乐章的开始部分:

    谱例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末乐章主题: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末乐章主题谱例

    曲例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末乐章主题:

    它的旋律是有主和弦分解而成的号角音调,棱角分明,具有英雄气概。这种旋律特性是贝多芬的一个鲜明的标志,是他的个性语言。

    再举一个例子,这是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末乐章主题,以下行音调为主,听上去有如哭泣一般:

    谱例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末乐章: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末乐章谱例

    曲例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末乐章:

    用来描绘悲怆情感,这旋律是非常贴切的。而在这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柴科夫斯基描写的是年轻时的奋斗,它的旋律则是另一种形态,高亢铿锵,富有阳刚之气的:

    谱例三: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谱例

    曲例三: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

    这条旋律显示出的是奋发向上的精神,它也有类似于贝多芬的号角音调的特征。

    我们再来分析两条旋律,选自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这是受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故事启发而作的,讲述了一对相爱的年轻人因家族的仇恨不能结合,最终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剧中的两个主题就是"恨"与"爱"。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用生动的笔法描绘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谱例四:柴科夫斯基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主题:

柴科夫斯基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主题谱例

    曲例四:《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主题:

    谱例五:柴科夫斯基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二主题:

柴科夫斯基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二主题谱例

    曲例五:《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二主题:

    显而易见,第一条旋律是用来描绘仇恨与斗争的,它棱角尖锐,音符短促,节奏十分不稳定;而第二条旋律舒展、歌唱性强,听上去很深情,可以想像它是描绘爱情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旋律与语言的密切关系,也由此得出结论:听者应该能够从作曲家的旋律中听明白他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在旋律中的表现是很鲜明的,不同的国家、民族又有不同的旋律特色,正如它的人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性一样。而且各个时代也有它自己的时代特征,比如我国的抗日歌曲,就反映了特定年代人们的思想感情。民歌和戏曲、说唱音乐,也有其旋律特色,京剧的高亢昂扬和江南越剧的委婉秀丽,是很有代表性的。

    在一部大型作品中,往往要用很多条性格不同的旋律,它们形成对比和发展,使音乐向前推进。比如前面提到的柴科夫斯基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两条主题旋律在后面都有发展,表现仇恨的、斗争的那一条旋律(曲例三)变得更加激烈、尖锐,爱情主题(曲例四)则变成了悲剧性的高潮,起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

    然而,那些不带文学性、描绘性标题的器乐曲(称之为"纯音乐")应该如何去理解呢?我们还是再举一个例子,这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著名的g小调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它的主题是由气息短促的、带点跳跃的音符组成的,副题则相对来说比较舒展,带有抒情的气质。

    谱例六:莫扎特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

莫扎特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谱例

    曲例六:g小调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

    谱例七:莫扎特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副题:

莫扎特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副题谱例

    曲例七:g小调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副题:

    这就是构成第一乐章的两个主要素材,在音乐进行当中,它们发展、变化,并不时地还有新的素材加入进来,构成丰富多变的音乐洪流。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它的涌流,感觉到它的变化和不断的推进,就像我们可以感觉到在崎岖不平的河床上,河水的流动也是千姿百态一样。能够体会到这些运动的趣味和美感,就是理解了作曲家的意图了,至于它让人产生的联想,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当我们听得多了,对音乐的感受力会越来越敏锐,想象力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这时就会从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感。也许不久以后你就会从旋律中辨认出这是西方的浪漫主义还是巴罗克风格,辨认出这是巴赫还是贝多芬,是肖邦还是李斯特,或者,是我国云南民歌还是蒙族民歌。

    旋律,是通向音乐世界的一条小径。


上一章节        返回目录        下一章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