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报道开国大典

李普:报道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那条新闻是我采写的。关于这条新闻采写的过程,我已经回忆过许多次了。这次,我想讲讲过去没想到或者没说过的。毕竟几十年过去了,认识有所提高。

一张字条

1949年8月底,我奉命由位于武汉的新华社中南总分社调回北平新华总社。第一个任务,就是与另一位新华社记者李千峰一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10月1日天安门开国大典的报道。

政协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我和李千峰作为大会的工作人员,隶属于新闻处,住在中南海勤政殿。新闻处处长是宦乡。这次重大报道,全国各大新闻单位都派来了记者。新华社负责发布公报式的新闻,其他报道由各家媒体记者自己采写。

我和李千峰基本上是每天轮流采写报道,有时也两人一起去。10月1日,正好轮到我采访,当天发的政府公告和庆典活动的消息都由我采写。

10月1日下午2点多钟,我跟着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那时没有电梯,都是顺楼梯走上去的。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并启动按钮升起五星红旗。

这时,军乐队奏《义勇军进行曲》,在国歌声中,礼炮齐鸣。接着,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此时,我就站在毛泽东身后不远的地方。

毛泽东宣读完公告后,我上前向他要稿子。他知道我是记者,指着一张字条叮嘱说:“这个纸条你注意,千万不要丢掉了,照此发表,不要漏掉了。”毛泽东宣读的公告稿是铅印好的文件。当时没有电脑,时间又紧,所以,临时在上面别了一张用毛笔写的字条。这份由毛泽东签字并写有批语“照此发表”的原件,后来就留在了我的手里。

原来,10月1日上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张治中建议,在《公告》里公布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名单。《公告》原稿中,只开列了主席和6位副主席的姓名,接着写的是“陈毅等56人为委员”,其他55人都省略掉了。毛泽东当即明确表态:“好,把56名委员名字都写上去,可以表示我们中央人民政府的强大阵容。”大家听了都热烈鼓掌。

在这份名单中,许多非共产党人担任了重要职务。6位副主席中,有宋庆龄、李济深、张澜3位;56位委员中,占27位,差不多一半。

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奋斗的知名人士,以及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各方面各派的实力人物,可谓尽在其中。这在国内国际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里收录了此稿,篇末注明“根据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刊印”,就是新华社播发的那条稿子。这足以证明,我保存的那份公告就是惟一的原件。

遗憾的是,这份公告和我保存的周恩来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共同纲领》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红卫兵从我家抄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采写的遗憾

进入老年以后,我越发明白了,严格说来,我算不得好记者。讲写作,可以说还够格;但是,那次采访很差劲,这一点是过去没意识到的。

那次采访,我注意了用眼睛看,搜索现场感。这是对的,我早已习惯这样做。在天安门城楼上,作为记者,我不需要像别人那样站在固定的位置上观看庆典,可以四处走动,寻找现场感,同时为当天那条新闻打腹稿。但是,尽管参加庆典的不少开国元勋和知名人士我都认识,有的甚至很熟悉,当时并没有现场提问,这就太差劲了。在抗战“陪都”重庆,外宾来访,人家刚到,就有记者问人家有什么感想,这很可笑。可是在开国大典这种场合,那些开国元勋哪怕是面对这样很幼稚的提问,也是有得说的,至少我还可以同他们谈谈天。我却没有开口,只是走来走去。

由于采访差劲,写稿的时候就出现了困难。回去后,我很快写好了稿子,送给当时的□□部副部长胡乔木审阅。他就住在中南海里面。具体情形记不清了,只记得他审稿的时候一再叹气,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胡乔木看到一半时,摇了摇头说:“这里没有交待清楚,毛泽东在天安门上按电钮,国旗就上去了,这个你明白,我也明白,可是读报的老百姓不一定明白。”后来,他把这句话改成了“毛主席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徐徐上升”。

随后,他还觉得有些不放心,又要我把稿子再送给彭真(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看。这时候,木已成舟,彭真也没有办法。大概他也增删了几个字,只好通过。附带说一句,这种审稿,他们都是同我商量着一起改的。

这篇新闻只写了八九百字,记述了开国大典的现场情景,后来收入我的新闻作品集《开国前后的信息》,标题简化为“开国大典”。

没有完全进入角色

接受报道开国大典任务的时候,我心里还是相当从容的。1949年我31岁,已是经历过不少大场面的“老记者”。此前几年间,我曾先后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和新华社特派记者。抗日战争期间,我在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周恩来当时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负责人,我和他非常熟悉。我们这些年轻人时常与他一起聊天,并不是上下级之间的交谈,而是一种家庭里或朋友间的闲聊。后来,我到刘邓大军采访,与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接触也非常自然。

当然,也有紧张的一面。9月30日那天晚上,此前的从容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感到有些紧张,怕睡不好觉,怕第二天没精神,生平第一次吃了一粒安眠药才入睡。

除了紧张,过去没有意识到的还有骄傲的一面,觉得这次采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见过的大场面多了。比如,我采访过抗战时期蒋介石检阅青年军,离蒋站的地方只有几米远。那天我没碰见别的记者,大概同行们早就知道那件事没有报道的价值。不过,中共对蒋介石的一举一动都很注意,我是应当去看看的。哪怕没有什么可写,也应该忠于职守。

说我对采访开国大典有骄傲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我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老记者不应当发生这样的失误。怕睡不好觉固然也可以算是一种准备,更重要的是还应当尽一切努力设想和准备可能发生的一切,这才是实质性的准备,很要紧。

后来我才知道,大典之前,大检阅和大游行至少预演了一次,也可能是两次,现在记不清了。我却完全没有料到这一层。如果我去看了预演,采访和写作当然会有所不同,起码会轻松得多。

现在回想,何以我没有想到有预演的可能,而且根本没有往那方面想呢?很简单,这是由于那时候我还没有完全进入“角色”。就是说,到了解放区,特别是到了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我这个记者属于领导党的一方,这同在国民党统治区采访大不相同。我们党历来重视大检阅、大游行这类的事,岂有不预演之理?我偏偏没往这方面想,还是习惯那老一套,像在重庆当《新华日报》记者那样,临时采访、临时写稿子,岂不是没有完全进入角色?

有没有这种政治敏感,是对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检验。老记者应当知道,不仅我们党特别重视大检阅、大游行,以苏联为首的各国党都是如此,因为这是培养领袖权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平常比较冷静的人,在群情激动之下也会热血沸腾。季羡林教授在他的《牛棚杂忆》一书中描写了这种情景。他说,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又曾多年在德国吃洋面包,“毛主席万岁”这样的口号他本来是喊不出口的。在国庆大典的游行中,他也被弄得如痴如醉而高喊起来,从此就习以为常了。

少说糊涂话

上面讲述的这些内容,现在大概也还是有点儿用处吧。它再次说明,政治敏感第一,思想要宽广,眼界要开阔,否则,还在说糊涂话,茫然不知自己已经被远远地抛在时代后面。新闻界这方面的事例太多了,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可见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其中学问很大,很不容易做到。

同时,新闻必须准确,必须完全符合事实,不可弄错,当然更不许想象,不许虚构。新闻写作要力求简洁,这是为读者着想,珍惜人家的时间;其实也是为自己着想,文章长了没人看。所以,写新闻要有寸土必争的劲头,要惜墨如金。

前几年,同好友苏仲湘谈天,他说他的一位朋友、一位语法和修辞专家黄鸿森,写了一本《报刊纠错例说》,对我那篇《开国大典》有所批评。

书中有一篇《白圭之玷——重读〈开国大典〉》,说了许多赞美的话;说那时他正在华东新闻学院学习,“这条新闻把开启一个时代的庄严盛大的庆典,用生动的新闻笔法,浓缩在八百字之中描绘出来,写得层次井然,气氛热烈,受到我们这些学新闻的同学们的普遍赞扬。”

他同时还提了四点意见,并且说明,那是他同一位当日的同窗重读这条新闻“共同作出的挑剔”。那些意见,我心悦诚服。

第一,毛泽东的职务。新闻开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不对,那是后来的事。当时他的职务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第二,毛泽东主席在会场上出现,不宜放在状语位置。新闻说:“当毛泽东主席在主席台上出现时,全场沸腾着欢呼和掌声”,似可改为:“毛泽东主席登上主席台,全场沸腾着欢呼和掌声。”如果能写上他登上主席台的时间,就更好了。第三,“各委员”的“各”,省去为好。第四,两个词语商榷。新闻说“毛泽东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这句话有两个问题:一是谓语宾语搭配不很妥帖,“开动”一般用于需要较强功率驱动的对象,至于“电钮”,“按下”就可以了;二是按下电钮,国旗升起,没有必要加个“使”字,多一字不如少一字。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前些年,关于“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是不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时在天安门城楼上说的,成为热门话题。这件事其实很明白,这是毛泽东在政协开幕词中说的,并且说的是“中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民”。开幕词标题就是这句话。这篇文章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宣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这是一篇标准的公文,未用任何抒情的词句,这件公文当天就由周恩来以外交部部长的名义照会了世界各国政府。就是说,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而不是“站起来了”。

此后十几年,每年“五一”“十一”都要举行大检阅、大游行。有两年,这些报道都是我的事,每次大同小异,用不着再看预演,而且每次都预先写好稿子。第二天到现场,不过是核对一下罢了。

李普:曾任新华社副社长。著有《光荣归于民主》《开国前后的信息》等

附:《开国大典》报道

开国大典

(北京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今日在新中国首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是在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上宣布的。典礼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代表和首都各工厂职工、各学校师生、各机关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共三十万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面对着列满群众和飘扬着红旗的人民广场。当毛泽东主席在主席台上出现时,全场沸腾着欢呼和掌声。

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乐队奏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宣布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毛主席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这时,在军乐声中,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毛主席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阅兵式由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驱车检阅各兵种部队后回到主席台上宣读了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受阅部队随即分列经主席台前由东向西行进,前后历时三小时。受阅部队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相继跟进。空军包括战斗机、蚊式机、教练机共十四架在全场上空自东向西飞行受阅。在阅兵式中,全场掌声象波浪一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阅兵式接近结束时,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无数的彩色火炮从会场四周发射。欢呼着的群众在阅兵式完毕后开始游行。当群众队伍经主席台附近走出会场时,“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入云霄。毛主席在扩音机前大声地回答着:“同志们万岁!”毛主席伸出身子一再地向群众招手,群众则欢呼鼓掌,手舞足蹈,热情洋溢,不能自已。当游行的队伍都已有秩序地一一走出会场时,已是晚间九点二十五分。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象火龙似地穿过全城,使新的首都沉浸在狂欢里直到深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