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琐忆18--小学没毕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北京的学校遍布胡同巷子中。现在想想,原来的很多学校规模并不大,特别是小学。像我家所在的这个地区,头条,二条没有,三条有小学;四条没有,五条有小学;六条有小学,还东边一个,西边一个;七条小学在胡同快到东口处;八条没有,九条有市第一聋哑学校,十条没有,但在它与十一条相通的一条小胡同里,有个十一条小学。
 
马路对面,什锦花园有个小学;魏家胡同里有个吉祥胡同小学,它旁边的汪芝麻胡同里有个小学,是吉祥胡同小学的分校。过了张自忠路的马路,在府学胡同里有个小学,那在清朝时就是顺天府学。在小学中,府学胡同小学应该算是规模较大的一所了。
 
我的长兄和大姐在上小学时,一开始都是去的府学胡同小学。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都先后转到了十一条小学。而且二哥也是在十一条小学毕的业。二姐开始是在七条小学,可到了四年级,也转到了十一条小学。我呢,在那里从一年级上到五年级。
 
说起来上小学走的路还满长的呢。从我家往东走,到南板桥胡同左拐,一直往北走,穿过八条,到九条右拐向东,快到东口,有条横胡同通向十条,拐进去往北,到头儿是十条,过了马路,进到通向十一条的小胡同,走到头儿才到学校。有时候不愿意七拐八拐的,就出家门往西,到西口右拐往北,一直走到十条,再右拐往东,一直快走到东口,见到学校那条小胡同 再左拐。
 
要说那小学也实在是小。我记得我上一年级时,一个年级就一个班,一个班有三十来个学生。一个班一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算术。那些老师都姓什么我到现在也还记得:校长姓熊,非常的能干。此公后来到区教育局,专门管理校办工厂去啦。那是后话。我一年级的班主任姓柴,二年级的姓钱,三年级的姓马,女的;四年级的姓任,五年级的姓王,六年级的也姓马,是男马。还有个教体育的,那个老师姓李,也教音乐;还带着我们做航模。在二年级时,一下子来了三个年轻的老师,两个女的一个男的:男的姓苏,是做少先队工作的,叫大队辅导员吧。女的一个姓邢,一个姓朱。再有就是还有两个工友:一个看门儿,在传达室;另一个管烧个锅炉,做个饭。
 
学校就那么几间房。学校在那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的西北角。有俩门儿,一进大门左拐,进个稍大的院子,右手一间北屋是教室。往里走一点儿的旮旯儿是厕所。一间西屋是教室;然后两间南屋,也是教室。进大门右拐,是一个长条院子,尽里边是锅炉房,有一排北房,依次是传达室(学校小门儿就在它前边)体育音乐教研室,(有架脚踏风琴,一上音乐课,就得到那儿去抬)总务室,校长室(广播站就在这间屋里),一年级教室。

对着校长室的是一间教员办公室,所有的教师都在那里办公,一人一个桌子。这么一说,这学校跟现在的民办小学也差不多了。而且那时上学还是二部制。一二年级合用一个教室,分上下午上学。到三年级才整日有课。
 
学校院子小,体育课就都在胡同里上。那时的体育课:接力跑,跳绳,跳箱,甚至拽包儿。因为没有场地,也就没有球类的活动。有时教体育的李老师会带着我们到工体对面的大空场去踢球。我在时还有一项活动,就是这项活动使得十一条小学在当时很有名:航模。当时在学校参加航模队,三年级开始可以进航模队,做橡筋弹射飞机;四五年级的,就可以做复杂一些的牵引滑翔机;六年级的可以做有发动机的航模。做这些航模,就有机会到区里,市里参加比赛。很有意思的一项活动。
 
学校也经常组织读报活动。那时候订的是《中国少年报》,报社在快到东直门的海运仓胡同里。常常是那个苏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去。到报社,每人发一张新的,读过以后让大家说感想。少年报当时有个栏目非常受欢迎,就是漫画《小虎子》。常常是每期一来,先看的就是他。少年报从一上学就开始订,一直到文革初报纸停刊。
七荤八素 发表评论于
回复TBLACK的评论:

总院礼堂每周六会有电影,就在七条胡同东口马路对面。一到演电影的时候,大门就关上了,总留个小门。我当时有个朋友在里面,就和门卫说找谁谁谁,就进去啦。后来,总院支左的居然到了我们系统。
TBLACK 发表评论于
看到这里我想起来了,您电影院的文章落下了总院礼堂。虽然那里放映效果臭名昭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