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李灏先生书法作品兼谈其书法艺术

周末无事,独自闲逛旧书店,购得旧中华书局三联岳麓等书社图书数十册。【这些书社的图书错别字很少,书价又便宜,吾喜购之】期间,闲问店老板H有书画作品,H遂拿出一幅泛黄已表之两尺书法作品。愚观此乃蜀中书法大家李灏先生之作品真迹无疑也。于是还价购得之。回家后仔细观赏先生此作于丙辰年【1976年】之作品,不禁大悦!其既有北碑刚健金石之气,一点一画,斩金切铁,无一含糊畏缩之笔;然而又兼得书卷之气,行气布白,自然天成,篱落有致,决无弄姿作态之嫌,笔生草草,浑金璞玉,并颇有心传。此作品得意于谢无量,得形于阁帖款字,点画精美,意态萧散,有“细碎玲珑,金花遍地”之境界。窃以为此乃先生之精品也。见字如唔人,由此,想到了李灏先生清贫穷愁但艺术成就非凡的短暂一生【终年48岁,英年早逝】。在此,写下一点文字,以志纪念矣.


      李灏先生,1930年农历6月初4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由于他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常以儒者自居,穷儒自况。
      50年代,李灏先生变卖房屋,办过幼儿园。因在文字改革时,对简化汉字方案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受到不公正对待。据说是在吴玉章先生的干预下,他才没有被定为“右派”,但也难以摆脱厄运的降临,他随当年的上山运动到汶川铁矿工作。六十年代初,被铁矿“压缩”回到成都,而失去了正式工作。
      那时,街道上的居民婆婆姆姆们,办起了各种各样的街道工业,名曰“生产组”。一个玻璃生产组急于聘请一位师傅,李灏先生经人推荐得以录用。他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一本有关的工艺学,第二天就到生产就职,当上了上手师傅,开始了他在街道工业的工作。
      李先生在生产组的劳作,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在工余之暇,却手不释卷,以读书为福。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一生异常的清贫,但在精神上却保持着儒者的本色。他交往的朋友中有许多是饱学之士,无论是其终身敬重的孟凌云先生,还是省文史馆的张镜侯、王孝禹先生,书画家蒋仁庵、杨治民等先生,常常聚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讨艺事或诗词唱和。笔者曾得李先生书示七律数首,今存其三,录此可见一斑。
      一日,李先生偕友人游人民公园,以诗志兴,李先生诗:“叠石为屏土作土,碧波似鉴应红栏。金风摇欹丝丝柳,暮霭清敷缕缕烟。天际传声过侯雁,林间遗响透寒蝉。悲秋固是诗人最,不著余怀任自然。”
      孟凌云先生和诗:“良朋相聚话巴山,皎洁秋光入画栏。得句惊人添兴彩,诗成纸上起云烟。雪车冰柱云中鹤,夏去秋来雨后蝉。寄语英贤休自误,但安然处便安然。”
      蒋仁庵先生和诗:“磊落胸怀气若山,兴来相引一凭栏。神清最宜临秋水,意快浑忘起暮烟。顾影池中生瘦月,寻声林下绝寒蝉。相逢已是醇醪醉,煎茶当酒亦陶然。”这几首诗虽然是平常唱和,却反映出在斯文扫地的文革中,几位文化人的生活与精神状况。
      李先生的儒家本色还表现在儒法两家的扬弃上。当年举国上下正开展“评法反儒”、“批判当代大儒”的政治指向,路人皆知。李先生对此愤愤然,曾对人言法家“惨礉少恩”,用以治国是一个灾难,传统的文化争论可以回归到学术领域去继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李先生的这种“社会关怀”,反映出一个传统文化人的理性与良知。
      李先生的书法兼取碑、帖之长,隶书、楷书、行书皆谓精妙。李先生的书法以中锋行笔,爽健利落,既有翰札书卷气之风流蕴藉,又兼北碑之刚健婀娜;满纸清气,一派高贵,傲岸的凛凛风神。李先生是把他对生命的体验与对真善美的追求,溶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固其书法翘出众家,自成高格。李先生所追求的是尽善尽美,所推崇的是“元沙含金,璞石抱玉”,“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他的书法美学观也体现出儒家的中庸。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李先生的又一儒者本色。也正是在“文革”时期,刘正成、苏晓波、郑家林、舒炯、孙人杰,各因机缘得从李灏先生学习书法。在“文革”时期,学习书法是没有功利观念的,教授书法也不象今天要收学费。刘正成先生在《舒炯书法艺术》一书序言中说:“我们学习书法的那些岁月里,那种对艺术宗教般的情感,太浓重了,那是充满绝望和希望的年代,给我们馈赠,值得重温……”
      李先生的书法教学,善于因材施教,既重书法之技,更重书法之“艺”,“大匠授人以规矩,而不授人以巧”。在闲谈中,常常海阔天空,引经据典,感物抒怀,随机生发。“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龙藏寺著若金花遍地,细碎玲珑”。“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齐于断割”。书之道,易也,著于像显,近取诸身,远取诸象。一入法式,凡天地之风云山川之状,鸟兽虫鱼花木之形皆所体会。贵在自然而无矫造强作之迹,笔兼方圆,墨全呈彩,神全气畅,势正机活庶几近矣”。“临摹靠伏案之功,拟法凭博识之效……”
      李先生的教学就在这类闲谈中进行。对听者来说,当时或不甚了之;久之既悟,则获益良多。
      李先生博闻强记,作书示范,诗文俱随手写来,从不假书。常做跋语,或考释书法源流,或讲授文字“六书”沿革,或讲解诗意,或引申发挥,妙语迭出,启人心智。如“书法源于六书之旨,故知某从某,俾得其确当也。然魏晋刻石多与‘六书’不符者,盖欲美字之形而忽其字之义。子鹤先生曰:‘字宜诠义,非照临其之,不必拘形存字之美,夺字之源,是谓能法。’”有说世传羲之法帖大抵为宋元人摹本如《快雪适晴》,几似南宫手笔。惟唐人改钩本,稍呈璞懋之气,但较以《兰亭》及唐僧集字,则又嫌轻盈一类矣。”
      李先生论诗,注重意向,如讲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此启示“学书亦如登临,立足愈高,则眼界愈阔。”长期的口传手授,不但使我辈八法精进,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治了性情。他的几位学生,皆为书法界俊彦之士。刘正成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主编;郑家林是前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青少年宫艺术部负责人;舒炯也是前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小波为原青羊区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业余时间亦活跃于书法界。他们都为培养书法的后继人才,繁荣和光大书法艺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李灏先生先后在成都市西城区过街楼玻管生产组、同仁路84号水厂翻砂车间、二道桥星火制药厂(后为菊乐公司兼并)工作过。李先生终身未娶,孑然一身,以厂为家,栖身于生产组简陋的房室里。家具仅一床,一木箱,环睹萧然,出不闭户;于1978年夏病逝。
      李灏先生去世后许多精辟书论未及整理,散见其书法作品中,现将收集到的精典妙语附录如次:
      1、羲之书简大小兼施,运笔神捷,故其善也在气,其彰也在力。今人善气则失于狂,彰力又病其粗,故逸少书奇贵也。
      2、鲁公祭侄文稿,用墨最美善,其湿能见毫,枯则透纸。凡学用墨,宜多参悟。
      3、赵孟頫急就章,乃临古帖,虽存章草之形,然顿捺乏力,去汉简远矣。蔡襄所书,气韵兼善,惜识之者鲜。又倪云林亦精此法,然传世亦少。
      4、王铎晚明书家,其草法张芝,更出新意。具平原之雄强,兼景变之劲丽。有清三百年,及今尚无一人能过者。或曰于右任亦精草书,余以为“可随行”三字谢之。
      5、美人董氏、龙藏寺,上承六朝之雄强,下资唐宋以规范,质懋而庄,文丽而雅,隋书中之精良者二碑当在苏孝慈之上,奚疑哉!
      6、二爨 、郑长猷诸以古朴,石门焦山以飘逸,二张以质妍,始平公、杨大眼以形健,学书当玩其风格,突出精神,庶其不差。
      7、南碑中二爨故优,然妙处在绕东汉风趣。余谓先学张寿、白石神君二碑,待领悟笔意之后,再临龙颜、宝子,则笔有由致矣。
      8、曹全碑平直显现,工过则近与俗。法重乃损其丽,故不以全力专注可也。余谓学隶,当以郙阁校官入手,先得其璞厚,次以武梁祠题字、石门参其峭瘦,礼器、乙瑛益其工整,娄寿、张寿之拙巧,夏承之奇雄,白石神君之方朗,六经刻石之庄重,致于曹侯小子之劲遒,皆汉之神韵,各具其风而又皆曹景完所未逮也。今人只知史晨、孔宙、景君华岳为达学已属陋识矣。至于衡方、刘熊、鲁君等将何择而是耶?
      9、凡学古人书,初摹其意,次仿其形,意明形似,则快意而疾书之。亦可稍加己意,务求天然,以去拘板之态。久之由熟返生,是为脱化,虽拙实巧矣。
      10、石门铭飘然有出世之姿,书学颇难,苟若少病,当记其诀。约曰:紧裹毫,长走笔,疾而不徐,细而有力。或曰,既非草,何以贵速。正以其流畅无拘,气机天纵也。
      11、无论汉魏六朝之字,总以流畅清晰为上,所谓法贵天然,式重璞懋是也,今见初学者往往一笔数折,藏锋匿画,以为无痕,顿颤漫施,自矜奇古。至于功亏手坏,终不自悟者多矣。
      12、所谓千丝迥露,万毫其力,乃运转毫锋之妙;否则紊丝乱发,何有所取。
      13、色薄而透纸者笔力雄健,墨重而见毫者入锋有法,皆以疾劲之功,切忌轻抹也。
      14、古人誉书精绝、精妙,何谓也?先生曰:绝者空古人,非新创阁何由致达;妙者开来世,虽偶然之笔,亦可为式。俗人无知,绝妙漫用。惟《书谱》称钟张绝,二王妙,乃允当。
      15行草之贵,在乎气机。然则机发于心,故在笔先,俯仰向背之势,拱揖曲伸之姿,莫不因之也。气泄于毫,著纸乃彰,上行下承,若线贯珠,似断还连,虽间不滞。至于气机活畅,笔纵天然,庶于人法矣。
         
      16、用笔之法,向无定准,究其大要,不外丰铟荣枯之著于纸,丰乃肥厚,棱为瘦巧,荣言润湿,枯即干薄。各因其势,互为消长,如字之大小兼施,四体杂用,惟以自然,不以强造,颜鲁公之稿草用墨,活泼无丝毫矫作之痕,而字兼真行草三体,亦极合度,可作规矩。

      1989年10月,北京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一部汇集了有关中国书法及其书法家资料的词典——《中国书法鉴赏词典》。在第1491页上,李灏辞条:“李灏小传,(1930—1978)号中善,四川华阳人。工书,师法谢无量,通经史,有哲学著作《沉浮篇》。善诗。惜埋名一世,穷愁而逝。好启迪后贤,蜀中书坛仍有遗响。”
      同页,配刊李灏先生《论书札》作品一幅。《论书札》简介现代李灏书。纸本,行书,语一则,凡六行,共四十三字,北京八方斋主藏。《论书札》释之如下:“南北朝之善书者,陶贞白可誉为仙,郑道昭乃尊为圣,学仙难于羽化,法圣易入佳境,是故云峰石之刻之可贵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