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就是个P?

自打上周看完影片就一直嚷嚷着要写影评,直到今天在老友的博客上发现这个标题,口碑极佳的《十月围城》到了他的嘴巴里就成了个P,自己也痒痒在此涂鸦。

无论片子的口碑如何,票房如何,不得不承认,十月是一部笔墨特别重的影片。我解释为导演陈德森将自己十年来未完成的心愿全部希望透过一部片子反映出来。希望十月是一部集大成的商业巨献。当然,影片的效果绝对达到了巨献的标准,只是每个点都过于突出,于是就都显得过于平淡而不真实了。

回到故事的本身,很革命的题材,很红色也很主旋律,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因为虚构,所以在很多细节上都显得很假。当然,观众不会在乎真假,观众只是在乎所谓的元素有没有都放进电影里。影片的主流思想在于:革命是要流血的。而看完影片之后的感想在于:不是所有流血的人都知道为何而流血。这也是这部片子让我感觉相对较成功的一种表述。老板的儿子投身了革命,成了民主的追随者,从而也造就了他的父亲和仆人莫名地参与到革命中来。李宇春饰演的毛头孩子,她老爸革命也并不是认识到了孙中山革命有多伟大,而只是因为自己常年受到朝廷追杀,革命为博自己出入。而巴特尔饰演的臭豆腐更是仅因身高马大就卷入其中,到死都不知保护的人为谁,革命的从众心态彰显无遗。人说但凡有个活路,谁愿意冒着杀头的罪名去干革命,影片为每个角色设置的铺垫还是比较到位,基本用到了一半的笔墨,也就不显人物转变的唐突了。

六壮士的死亡是循序渐进的,对于死亡的描写导演确实是动足了脑筋,希望每一个人物的死亡都能达到震惊全场的效果,让这段革命历史变得悲壮凄婉。但我倒觉得影片的亮点在于胡军饰演的清廷走狗,他对于革命不过是拿百姓的命来成全另一个人的历史倒是相当贴切。虽然那段台词从他嘴巴里说出来犹如《英雄》里“王”的最后那段独白,不过革命的阵痛性,百姓成为无辜的牺牲者,革命之路是由无数不知名的小人物作为垫脚石而被踩出来。

演员是全剧的另一个亮点,80%的表演都很到位。不得不说国内演员的演技还是远远好过香港演员的。香港演员的表演痕迹总是太重,曾志伟的那种磨棱两可的态度演绎地也不够充分,感觉是无间道里的琛哥又回来了。子丹大哥和廷锋小弟是为香港演员长了不少脸,很有戏也很入戏。黎明和李嘉欣的角色设置得很雷人,李嘉欣这个龙套跑得也不如传说中的美丽,毕竟年龄在那里了嘛,充其量也就是个还可以的阿嫂。

孙中山在整部戏里几乎是用背影出现的,配合墙上的挂钟,预示着革命的一小时耗费了多少人的鲜血。整部戏的剪辑和音效做得很好。好的影片,剪辑有时比编剧更为重要,拖沓紧凑,过度是否自然,有时剪辑的作用真是不可小视。当然大片有他得天独厚的制作成本优势,在这方面突出也就无足挂齿。但是通过背影的循序渐进,到最后孙中山的真脸相露,和那段关于革命的独白结束,再穿插进王学圻饰演的老板和梁家辉的革命人报头痛苦的场景,国之大我,人之小我,国之大爱,亲情之小爱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有思想也有内容的片子,商业片。所以元素真是多到目不暇接,但作为新年的献礼,和《建国大业》一样,抱着娱乐的精神去娱乐一下,还是可以的。
神至吾子021 发表评论于
十月的核心精神是:“领导先走”
登录后才可评论.